A19:星期天夜光杯/影视
     
本版列表新闻
~~~——观帕维乌·帕夫利克夫斯基的《冷战》
~~~——观帕维乌·帕夫利克夫斯基的《冷战》
~~~——观帕维乌·帕夫利克夫斯基的《冷战》
     
2018年06月17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可能发生的真实爱情
——观帕维乌·帕夫利克夫斯基的《冷战》
史丹利
  ◎ 史丹利

  波兰裔英国籍导演帕维乌·帕夫利克夫斯基的新片《冷战》,或许是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展映影片中,受瞩目程度仅次于《小偷家族》的影片吧。本片在上个月刚刚闭幕的戛纳电影节上斩获最佳导演奖,八零后女演员乔安娜·库里格被盛赞为“年轻版的让娜·莫罗和欧洲版的詹妮弗·劳伦斯”(前者斩获1960年戛纳影后,后者斩获2012年奥斯卡影后)。更厉害的是导演本人,曾以《修女伊达》斩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成绩差不多相当于其时代影人中的李安和王家卫加起来,是典型的实力派导演,他这次带来的是一个发生在1949-1965的爱情故事,跨越16年,从波兰到德国,从南斯拉夫到法国,这对恋人在整个欧洲大陆流浪、逃离,一次又一次重新开始,在一个不可能出现的时代里上演了一场不可能发生的爱情故事。

  之所以称之为一个不可能出现的时代,是因为冷战时代对欧洲的平民百姓来说太荒诞了。电影中的男女主人公在波兰的乡间,因为国家乐团的公开选拔,在考场上相遇。他是考官,是音乐家;她遭遇家庭悲剧,渴望摆脱悲惨的命运。为了追求自由,他逃离波兰,越过柏林墙,混迹于法国音乐界;她成了国家乐团的歌唱家,在欧洲巡演,与他交错、分离。当他决定返回波兰时,却发现回不去了,大使馆的工作人员对他说:“你既不是波兰人,也不是法国人,所以没办法为你办理签证或其他任何手续。”在荒谬时代的荒谬环境中,个人的身份微不足道,就像《幸福终点站》中的汤姆·汉克斯,因为祖国发生政变而他的身份证和护照同时失效,不得不长期滞留国际机场,《冷战》中无家可归的男主角在欧洲大地上流浪,只为见爱人一面,这种既扎根现实又极度浪漫的爱情故事,在当下的电影并不多见了。

  因为爱情太过于浪漫,以至于看上去不可能,但只要翻开导演的生平,就会了解这故事的灵感来自其父母的真实生活。他的父亲是移民英国的波兰人,直到他成年才知道父亲是一个犹太人,作为儿子却从未察觉到这一点。他的父母离婚后去了不同的国家,再婚,很多年后又各自离婚,复婚……信仰的冲突,流亡般的人生,都与电影中的情节呼应。但电影又是想象力的艺术,当片尾浮现“谨以此片献给我的父母”字幕时,如同见证一位电影作者以家族历史为缪斯,创作了一部时代史诗,片中波兰国家乐团那些辉煌的演出场面充满了铁一般的秩序、雄壮的氛围与华丽的和声,与巴黎酒吧间那些靡靡之音、放纵的舞蹈及疯狂的鼓点形成参差的对照,然而十几年后的国家乐团成员,也在波兰的流行音乐会上唱起了靡靡之音,沧海桑田的时代变迁在不动声色中悄然完成,每个人都找到了又失去了一再追寻的自我。

  当人们谈论重新开始,看到的却是近在眼前的结局。这部电影探索了所谓重生或许不过是在困局和逃离之间摇摆的钟摆,每一个假定的重生都伴随着深深的失望与不安。在2018年拍摄的这部黑白片中,两个人的故事在历史的洪流中真切地上演过。故事,是故去的事件,用黑白两色来呈现,恰似对待历史的态度:简洁、优雅、如纪录片般地截取“过去”的片段,用人性摄影机复刻在银幕上,隔着岁月的裂痕看过去,仿佛神话,却是真实的精神史。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上海新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新视界
   第A05版:新视界
   第A06版:文体汇
   第A07版:文体汇/聚焦
   第A08版:伏尔加之波
   第A09版:伏尔加之波
   第A10版:伏尔加之波
   第A11版:伏尔加之波
   第A12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13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6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A17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18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19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
   第A20版:特稿/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A22版:新智/星期天夜光杯
   第A23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A24版: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只要有书相伴,人就不会孤单
不可能发生的真实爱情
现实与超现实的极致融合
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影视A19不可能发生的真实爱情 2018-06-17 2 2018年06月17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