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9: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6月19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鬼子姜
李涛
  李涛

  鬼子姜开花的时候,我站在院门口,总有人问我,这是什么花,这么好看?

  我倒不觉它的颜值有多高,只是两三米高的枝干,顶着黄色花,比较醒目而已。路人的惊奇,多半是没见过这样的植物。

  鬼子姜在北方却是习见,吾乡水塔街随便什么地方都有。大夏天走在路上,时不时会瞧见出墙的黄花。我们家的长在煤堆边上,谁也不管它,兀自花开花落,冬天来,一铁锹下去,就是一堆块茎,形如生姜,断了的茬口上还渗着水。

  鬼子姜通常是做酱菜,其味甚美,没有一点辣气。将挖出的块茎洗干净,放陶罐子里,撒上大粒的海盐,俟腌透了,拿出几颗,切丝或切片,热水烫过,去咸味,佐以麻油、葱丝,一盘冷菜上桌了。

  流徙江南二十余载,此味不尝久矣。某年春节返乡,带了些鲜的回来,种在门口,春天一到,毛茸茸的叶子长出来。

  鬼子姜学名菊芋,查了一下,是菊科、向日葵属,这个是极明显的,小苗初长,极似向日葵,且有硬硬的茸毛,及再长,则只花朵有几分像,叶子却不如向日葵那么宽大肥硕了。

  如果只是为了看花,鬼子姜不具什么优势,花亦不香,它过高的身姿亦不适合做花境,但其宿根可食,却非其他草花可比了。

  秋天,我也收获了些块茎,如旧法炮制,整个冬天,不时能尝到家乡的味道。

  遥想西晋之张翰弃官回乡,说是起了“莼鲈之思”,这两样东西,本非珍馐,但却是游子记忆中的佳肴。时人喜谈饮食,不特为食品安全甚劣情形下之狂欢,亦因中国社会前所未见之移民潮制造了无数的乡愁。昔唐鲁孙氏之谈吃,盖因一为迁客,吃不着了之缘故。观时文,不见了“故园东望路漫漫”的情愫,只剩下了吃。

  每个夏天,上海总有几场擦肩而过的热带风暴,风过后,爬山虎会落下一些藤蔓,芭蕉被撕扯得不成样子,蜀葵花东倒西斜,鬼子姜则作匍匐状,索性一剪了之。

  但这时的鬼子姜,还太小,如江南的宝塔菜。鬼子姜只要种一次,你便很难除尽,它的这个特点,帮助人类在一些不毛之地防沙固沙,且不需施肥,不需喷药,雨也不怕,旱也不怕。除了舶来之故,“鬼子”这个名字大约也是它神出鬼没的生存方式之写照吧。

  据说鬼子姜是十七世纪自欧洲传入中国的,而它的祖籍却是美洲,看来此公喜欢浪游,且随遇而安。说起来,它来华的资历比凤仙花、番茄什么的晚了不少。

  我知道的外来物种中,有这两样表现颇不佳,一枝黄花与水葫芦。水葫芦又称凤眼蓝,生于水上,繁殖极快,中国引进时,以为畜草,结果泛滥江河,鱼虾殒命,舟楫为阻。一枝黄花亦曾在花店中作鲜切花卖,只要它长过的地,土壤板结,什么都种不好了。相比之下,鬼子姜简直是道德模范。我看见过一篇文章,说菊芋可以做生物燃料,那得种多少啊。

  鬼子姜在中国各地的叫法各异,有叫洋姜的、洋生姜的,最近发现崇明岛卖一种酱菜,名金菊芋,包装盒上面还写了几个字:外国芋艿,这个叫法从未听说。

  在苏梅岛的一个酒店,我发现了几棵菊芋,高不及膝,这么热的地方,它何时开花,何时休眠,就不清楚了。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广告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财经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中国新闻/长三角
   第A10版:中国新闻·广告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专版
   第A13版:文体新闻
   第A14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5版:伏尔加之波
   第A16版:伏尔加之波
   第A17版:伏尔加之波
   第A18版:伏尔加之波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阅读/连载
   第A22版:新民法谭
   第A23版:新民法谭
   第A24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25版:新民旅游
   第A26版:旅游资讯
   第A27版:新民旅游/出行优荐·广告
   第A28版:别处风景/新民旅游·广告
   第A29版:旅游资讯
   第A30版:旅游资讯
   第A31版:旅游资讯
   第A32版:旅游资讯
   第A33版:旅游资讯
   第A34版:旅游资讯
   第A35版:旅游资讯
   第A36版:旅游资讯
最文艺的事儿
鬼子姜
大集市(坦培拉)
宠物咖啡店
爸爸,考考你
喜剧形式塑造新人
新民晚报夜光杯A19鬼子姜 2018-06-19 2 2018年06月1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