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日子,小伙伴们接连记录了一个又一个惹眼泪的故事。
那些每周都认真而又执着地练习着“定向行走”、练习着如何用日渐糟糕的视力独自闯荡世界的盲童学校的孩子们;那对“你不在了,我们仍然想替你完成毕业典礼,感谢呵护了你五年的校园”的父母;那个因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曾被预言“最多活到14岁”、而今二度挑战中考、临考前住进医院仍坚定地承诺“老师你等我,我一定会回来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中考考场”的阳光男孩;还有那个出生没多久就患上渐冻症、全身只剩几个指关节能自主活动却从不缺课、从未落下作业,带着一贯优异的成绩、坐着轮椅“迈”进单人考场的乐观女孩……泪点低者,采访时便湿了眼眶。读者朋友在后台留言说,虽然眼睛湿湿的,但是心里很踏实。
这些故事如此应和着今年中、高考的上海卷作文题,人生对于他们而言“真的不容易”,因为先天的磨难,他们需要比大多数人更多的各种帮助,然而同时他们又是如此的“被需要”,之于大多数人。事实上,用纵观人生的态度,来写这些多多少少总关乎命运的应试作文,多半不会有大错。当然,狭义的给材料作文除外。我们常常慨叹,现在的孩子生活经历太少,作文里颠来倒去都是那些冠冕堂皇的励志金句、毫不走心的正能量案例。那些鲜活的、生动的人和事,却仿佛永远生活在别处。
说实在的,我们并不想煽情,没有讲大道理,也无心煲鸡汤。关于人生,真的没有什么,是可以复制的。记录这些故事,仅仅是为了告诉更多人,世界上,就在我们周遭,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生活着,而不仅仅是生存。未必要求从中获得什么伟大的力量,如果一定要有点什么的话,或许是真切地看到了如此不同的人生截面,会让我们更了解人生。哪怕,只是稍稍更了解一点点而已。
人生有太多不同的截面,太多不一样的可能性,千差万别的过程与结果。所有这些,都是人生的一部分。若能让考生体会到其中的一分两分,便是最好的考试。若能让读者感悟到其中的一分两分,便是最好的报道。写作,是某种意义上的致人生、答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