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漫步上海街头,不经意间总会和一幢幢老房子相遇。它们中,有花园住宅、大楼公寓,也有老式里弄普通民居,掩映在红瓦绿树之中,流淌着城市记忆。看惯了都市繁华的现代建筑,不妨去逛一逛这些在岁月流逝中依然静静伫立的名人故居,听它们讲述一段段名人往事。
甲秀里,位于上海茂名北路120弄,有着100多年历史的老式石库门。1924年6月到12月,毛泽东携夫人杨开慧与岳母及孩子来到上海,寓居于甲秀里,这里是毛泽东一生中在上海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闭馆修缮近两年后,甲秀里内的上海毛泽东旧居陈列馆于今年年初重新对公众开放。步入弄内,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座铜像——其乐融融的毛泽东一家。毛泽东坐在椅子上,手拿着一本书,一个孩子站在地上向父亲张开手,杨开慧抱着另一个孩子站在身后……浓浓的家的温馨迅速传递给了每一位参观者。
国福路51号,一幢洋房掩映在绿意之中。这里曾是复旦大学老校长陈望道的住所,修缮后作为复旦大学校史馆专题馆的《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如今重新回到公众视野。走进小楼一层的序厅,陈望道1920年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静静陈列。《共产党宣言》全篇译文不足两万字,但陈望道在浙江义乌老宅简陋的柴屋里夜以继日地翻译,花费了平时译书的五倍精力。因此,用词非常生动并且准确。人们走进这里,可以重温“真理的味道”,触摸信仰的力量。
走进兴业太古汇,前来参观查公馆的市民络绎不绝。这幢老宅原为上海著名颜料巨贾邱信山、邱渭卿兄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所建住宅,从1940年起被用作民立中学校舍,如今是兴业太古汇内的一座保护建筑。为纪念香港兴业国际创始人查济民博士被重新命名为“查公馆”。查公馆本身为巴洛克式建筑风格,北立面又有中国江南建筑风格,集聚了中西合璧的海派精髓。在查公馆二楼,楼梯口最显眼的位置摆放着“大中里”的原始牌匾和消防龙头,一张张老照片随时间线的演进而呈现,从邱氏兄弟住宅到民立中学校舍,从最大的石库门建筑群到如今的兴业太古汇。老宅,讲述了大中里地块的前世今生。
繁华深处老房子,听你细数名人事,峥嵘岁月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