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7周年纪念日。今年是《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也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新时代呼唤新思想,新思想引领新时代。让我们重温马克思经典魅力,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书写中国新面貌。
《马克思的20个瞬间》
本书以青年人的视角来解读马克思的生平与思想。选取了马克思一生中的20个经典“瞬间”,细致刻画了他在某个特定时间点,所经历和思考的事务;同时,启人心智:马克思的经历和思考对当代中国的年轻人有哪些启示?本书所呈现出的马克思,不仅仅是那个高高在上、深谙理论、学术渊博的伟人,而且更像是我们信得过的大朋友,他那平易近人、接地气的一面,仿佛给了普通人一股力量,让大家相信: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马克思能帮助我。
马克思被誉为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和领袖,他有许多身份: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家和社会学家,这些身份往往将他塑造成高高在上的形象。实际上,他也有普通人的一面。他曾经是一个对爱情满怀憧憬、对生活充满迷茫的少年,他也曾经饥寒潦倒、苦于生计。他所写下的动人情诗,感动了燕妮,也彰显出了他的大气格局;他所发出的尖锐批评,气跑了拉萨尔,却也反映了他没有一个私敌。这些生动、真实的生活场景,无疑将马克思的形象展现得更加立体。
本书在未脱离马克思伟大思想成就的同时,穿插运用“小贴士”“哲人说”“提问角”“观天下”四个板块,将若干必要知识背景、名家哲言、聚焦问题、当代发展融会贯通起来,形成活泼明快的叙事节奏。对于读者而言,不啻为一次全新的阅读体验。
本书的作者团队全部来自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的“80后”青年教师。他们体现出青年一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者和宣讲者的风采,他们身上有着严谨与深刻、热情与活泼、生动与幽默,因此这也是一部“青年人写给青年人看的青春版马克思传”。
《共产党人的必修课——〈共产党宣言〉十问》
发表于1848年2月的《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经典当中的经典,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2018年是《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也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这么多年过去了,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吗?《共产党宣言》的价值是否还存在?中国共产党人应该如何科学地对待《共产党宣言》?本书作者、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王公龙基于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紧扣《共产党宣言》理论内核和重大论断系统阐释,通过十组问答,以党课的形式系统阐释其基本思想,并直面当下的理论难题和人们的思想困惑,从十个方面揭示出《共产党宣言》的时代价值和当代生命力,力图帮助读者特别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补足“精神之钙”。
《再造文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20世纪30年代至今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思想理论和实践运动。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既反对忽视理论的经验主义或机会主义,对各种思想理论资源保持有选择的开放态度,同时又反对把某些思想或理论原则形而上的教条主义,逐渐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理论品格。
本书的特点在于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不断融合、相互激发和提升的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逻辑,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丰富性、复杂性与正当性。
《强国时代》
新时代呼唤新思想,新思想引领新时代。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的伟大判断,这意味着我国进入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即“强国时代”。
本书从“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切入,围绕“强国时代”,从历史方位论、民族复兴论、人民中心论、发展理念论、两大布局论等方面全方位探讨我国进入强国时代的依据、所担负的历史使命,以及实现强起来的根本之道,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强国理论的形成逻辑与理论精髓。这对于全体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强国责任,并自觉自愿为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不懈奋斗,具有非常积极的指导意义。
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就要真正“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使“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回去就干、马上就办”,切实做到知行合一。
作者韩庆祥,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党校副教育长、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党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11次集体学习主讲专家。中央组织部联系的高级专家。
《中国道路的成功密码》
在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中,从未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中国奇迹”,开辟了中国特色的成功道路。中国为什么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个泱泱大国走出了一条怎样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成功密码?这是世界普遍关注和急需解答的一个时代课题,也是中国人自己想要探寻的秘密。
本书从“思想的威力”“正义的事业”“信仰的力量”“文化的基因”“制度的优势”“务实的态度”“实干的精神”等方面深度剖析“中国奇迹”,详细解读“中国奇迹”背后的必然逻辑,深入探讨中国道路的成功密码。中国道路的成功,为我们更加自觉和坚定地迈向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提供了战略定力,为开拓世界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以及解决人类问题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对中国梦的实现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本书内容厚重、逻辑清晰、分析深刻、论点丰富、视角独特,对于全党全国人民“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同时该书阐释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的辉煌成就,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和了解中国道路为什么取得成功,是对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重要献礼。
作者董振华,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中央党校创新工程首席专家,中央机关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团成员。
《打铁必须自身硬——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提出,“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本书集中论述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纲领新部署新举措,明确了党的建设的目标、主线和布局,更加深入地发展地再现了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战略。对各级党委紧紧围绕党的政治路线进行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党的建设与我们党所领导的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具有非常积极的指导意义。
作者张志明,中共中央党校党建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党建研究会副秘书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习近平总书记铿锵有力的话语,点燃了亿万人民的奋斗激情,标注了新时代的奋斗气质。
该书是以“幸福”为主题的精选集,主要探讨何为幸福,以及如何实践幸福等大众关心的问题。作者以其生动轻盈而又严谨的笔触,将她的感受和思考付诸笔端。每一篇文章都意味绵长,富有哲理。短小精悍的故事,温暖睿智的议论,让读者在轻松愉悦的阅读氛围中体悟幸福的本来样貌。
作者张丽钧,《读者》《格言》《青年文摘》《格言》等名刊签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怎样做新时代党员》
新时代要有新作为,新使命呼唤新担当。全体党员,应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做一名无愧于新时代的合格共产党员”。本书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党员和党建工作的主要内容,以通俗的语言,用大白话讲大道理,图文并茂,通过典型事例、数据资料、背景知识拓展阅读、专家观点、党史细节等形式对新时代党员的政治标准、纪律标准、能力标准、作风标准等做出深入解读,回答了“什么是新时代党员,怎样做一名合格的新时代党员”这一基本问题,是广大党员学习实践新时代、新使命、新思想、新征程的指南。
作者王诗敏,军事科学院政治工作部组织处副处长,上校军衔。董振华,现任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中央党校创新工程首席专家,中央机关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团成员。
《政德》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2018 年3 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政德。政德建设无疑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在要求,也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与中国传统“为政以德”思想一脉相承。
本书从治国宝典《群书治要》中选取历代圣贤的政德实践智慧,由中央党校教授按“严私德、守公德、明大德”三个体系,结合党政工作之需,进行精要解析。以古论今、古为今用,旨在帮助领导干部深入学习政德精神,提升综合素质,成就新作为。
作者刘余莉,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伦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和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