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个名为《象外》,以年轻师生为主体的具象绘画群展以独立而严肃的学术诉求和审美取向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发起者组织者上海美术学院姜建忠教授带领着一群年轻人,用画笔表达着自己走“既对古典有所抗拒,也对后现代的诱惑有所抵制”的“第三条道路”的主张。这个由上海美院主办的展览遴选和集结了20位画家的90幅作品,这群年轻的艺术力量以多样化的风格面貌呈现他们执着的学术坚持和深切的问题意识。
上海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发轫地,也是油画艺术的重镇。“海纳百川”的城市文化和“闳约深美”的学院精神为当下的具象绘画探索与实验,提供了丰沛的文化资源和坚实的学术支点。重构具象是“都市文化在画布上的展示,是当代文化精神指向上的重新形塑”。
由此,我们在展览所容纳的作品中得以看见表现城市人文肌理以及艺术家的精神行迹;卡尔维诺在他《看不见的城市》里说,记忆“是过去、现在与未来混合而成的果酱,把运动中存在给钙化封存起来,这才是你在旅行终点的发现”。潘文艳在她的“城市风景系列”中体现了温婉、细腻而敏感的女性特质,古典建筑遗存与梦境里的人物并置的处理让作品的意象抹上了悠长的有着历史纵深的影调,令人感喟。高清的《移动的状态》系列则是以平和宁静的态度呈现都市生活的日常。这些在移动的地铁里静默的坐像,或是父女或是爷孙,还有抱在怀里的婴儿,在有着距离的端视下,我们似乎看见了这种间离的陌生感,人来人去如潮汐,他们都是大都市里的独行者。李淜的《马戏团》犹如失焦的旧照片,在看与被看的关系中,揭示生活记忆所蕴藏的人生况味和哲理。
由于近代以来工业化所导致的城市膨胀、收缩、再膨胀的过程,以及环境污染、气候暖化等问题,城乡二元对立的意识形态在这个过程里同样经历了凸显、淡化、再凸显的循环。游帅的作品以所处的城郊为对象折射出与喧嚣的城市之间的陌生和抵触,他自由而带有诗性的笔触表达了对生活日常的写意。快速变化都市更新步伐带来的大拆迁、大迁徙,在袁崇寅的画面里似乎看不见怀斯式的乡愁,没有人迹的画面里他以平面构成的块面和克制内敛的笔触重新构筑城市的镜像,深具理性的意趣。周胤晨则将速度解构她人在旅途恍惚而过稍纵即逝的记忆“闪回”,那一刹那,已是她心灵的风景。
沿波讨源,这种关于具象绘画的艺术自觉早已根植于学院文化的土壤中。姜建忠教授与这群年轻人面对时代,提出了这样的设问:绘画造型的本源是什么?造型与时代的关系是什么?造型的精神指向是什么?后现代之后,架上绘画我们应该坚守什么?我们已经被图像包围甚至淹没了,如何把铺天盖地的图像资源处理成有深度的绘画作品,这是需要我们思考的。
委实如此,我们所遭际的正是海德格尔所忧心的图像泛化的时代。具象绘画已然不是艺术舞台上的要角。然而,那种反映艺术家生命经验的特殊的感受力需要再度寻找和激发。绘画的过程就是寻找和激发这一感受力的过程。于是,在思想与情感的深处,我们或然看见,掩映意象的视觉张力和心灵具象,依然是这般执着的灵魂。这恰恰宛如古人所言的“心画”,“就是用身心去接触自然,用双眼去直观事物”。
图像泛化的时代快速而纷乱,我们欣喜地看到这群年轻人以别样的优雅和诗性从容面对。他们游弋在感性与理性的两端,从街头掰手腕的男人、舞蹈着的人们到河流、田野乃至空寂的房子,精致而妥帖地表达了他们对事物与日常处变不惊的坦然态度。
值得一提的是,参与《象外》这个展览的多是80后的女性艺术家,她们的年纪更具勇敢的创新意识,对生活的思考有敏锐而细腻的感受力。与此同时,她们秉承了中国女性艺术家不激不厉的艺术态度和学院文化精神,赋予作品独立而独特的艺术视角和艺术表达。
让展览成为一种学术思考。《象外》展是具象绘画发展长路上的年轻艺术家的一次集结,更是追求以表现性笔触反映具有时代特征和人文关怀的美学实践。这群可爱的年轻人正在走出“象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