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专家到底是看得懂画的好坏,还是只看得懂名头?英国涂鸦大师班克西不久前在网上发文,说了自己化名把画投给伦敦的皇家艺术研究院夏季展被拒,公开名字却获接受的遭遇。
故事是这样的,位于伦敦的皇家艺术研究院举办年度夏季展,班克西创作了《投票给爱》,化名Bryan S Gaakman投稿,结果被拒。
《投票给爱》(Vote to love)灵感源自英国脱欧公投。脱欧派当时以“投票脱欧”(Vote to leave)为口号,印制了很多红白色的宣传品。 班克西此画借用红白二色,却在Leave(离开)字加上心形球,令之变成Love(爱)。气球上面贴满创可贴。
在投稿被拒之后,主办单位却主动邀请班克西参展。班克西恶作剧地仍旧以《Vote To Love》呈上,结果立即被接受。
网上齐呼:专家被打脸!
很多草根艺术家都有遇到过权威“不识货”或“势利眼”,也因此人们要质疑,那些权威专家们到底会识人还是识画?
也因此很多人喜欢给权威专家搞各种“恶作剧”,譬如把儿童涂鸦和大师抽象画混在一起,让专家识别。
不过,班克西此事,我觉得未可轻易论定就是专家不识货。这有两个特殊原因有待分析。
伦敦皇家艺术研究院夏季展,已有250年历史,堪称是世界上最长寿的品牌展。它主要扶持年轻的、未成名的艺术家,同时也邀请名家一起参展。作品都可以销售,价格大多“亲民”。但今年,该展邀请了策展人、当代艺术家格雷森佩里(Grayson Perry)进行一次“颠覆性”策展,目的就是打破作品的好坏界限。他把大量“垃圾级”的画作,和名家画家作混淆在一起,一共1300件作品在皇家艺术研究院堂皇的艺术殿堂中展出。这样的策展目的下,班克西匿名投稿作品被拒绝,也有可能是初选时被评委认为画得“太好”,不够“垃圾”,不符合策展目的,而被筛除。这是第一个可能原因。
第二个可能原因,如果我是评委,我也可能淘汰这件作品,因为我觉得这个叫Bryan S Gaakman的无名之辈画得太像班克西风格了。确实,这件《投票给爱》有着浓浓的班克西味道。搞艺术的,画得差点不要紧,不能山寨别人对吧?
至于后来主办方主动邀请班克西参展,班克西仍旧把《投票给爱》给他们,他们欣然接受,这不能视为势利眼。首先,初选评委和邀请班克西参展的可能不是同一批评委。再则,班克西画自己的风格,没毛病啊,有什么理由拒绝。
我这么说,并不是给某些只识名头不识货的“砖家”解脱。这样的“砖家”不要说班克西,就是梵高、毕加索、马蒂斯放在他们面前,他们也不会认可,只要他们还没成名。不过真正的艺术家不应该怕这样不识货的专家,因为艺术家生来就是要打破各种习惯性偏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