爿,辣辣上海闲话里读作“办”。既可以作名词,也可以作量词。
“爿”作名词时,表示劈成片个竹木片,如柴爿、竹爿。《康熙字典》转引注释为:“判木。从半木。左半为爿,右半为片”。过去,上海一些弄堂口或小巷内经常会有流动馄饨摊,通常以扁担或手推车摆卖,摊贩于深夜用木柴烧火并打着竹板叫卖,所以被称为“柴爿馄饨”,在上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十分常见。
爿也用来称呼呈片状物体。大可以指区域:上海郊县有把东面或西面整个区域称作“东半爿”或“西半爿”。小可以指瓦片等;在上海话里,瓦片就叫做“瓦爿”。此外,上海人还习惯把头颅叫做“头爿”,把头顶皮肤叫做“头爿皮”。俗语“头爿皮撬”就是指某人不服气个态度;俗语“头爿皮发痒”就是指某人十分讨厌,让别人想要打他。
爿还可以指破损成片状的东西。如碗爿、缸爿、拖鞋爿(形容穿鞋不拔起鞋跟),拖一爿挂一爿(形容衣着破烂)等。
“爿”作量词时主要有两种用法。第一种用法相当于普通话中个片或块,例如:一爿田、一爿天。清代小说《九尾狐》上说:“两爿面颊骨浪搭仔几化胭脂,红得呒淘成”。其中“面颊骨”就是指两侧脸颊。第二种用法相当于普通话里个“家”,例如:一爿商店、一爿工厂。在《拍案惊奇》中有描写“在门前开小小一爿杂货店铺”。在晚清章回小说《活地狱》里描写刘老大被差役拉着,“一路说,一路走,看见一爿小饭店,门口幌子被风吹得摇摇摆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