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要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8月03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今日论语
打造“上海文化”品牌“金招牌”
秦丹
  秦 丹

  如何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打造“上海文化”品牌“金招牌”?8月1日至2日,市委书记李强用两个半天时间,调研文化产业、察看文化场馆、走访文艺院团,与文化工作者、艺术家和文化企业负责人亲切交流探讨。

  擦亮上海文化品牌,说到底关键还靠人,靠出文化大师。无论是传播方式如何变化,科技创新如何日新月异,文化的根本在“人和人之精神”。说到底是要出一批这样的文化人:不论此人操何业,必然具有人文情怀,他们自强不息的进取之心因与时空及生命气息相碰撞,而具有深远的实践力和影响力,以及源源不断的创造力。

  近现代史上,上海是一个盛产大师的时代。正如李强在走访中指出的,文化是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用好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充分激发上海文化的创新创造活力。的确,就拿红色文化来说,新民晚报“传承红色基因”栏目报道过的那一条条弄堂、一间间屋子,一处处场馆,曾经,一大批政治家、社会活动家、革命者的身影在此处闪耀,气息在此处流淌,而其中的许多人在今天看来都是文化大师。他们的身上,都有一种以文化为基底的使命感和济世富民的情怀。

  无精神不成大师。无论是投身戏剧、绘画、音乐,还是工艺、动漫,只有勤奋和坚持,没有精神也不能悟透业道,成为大师。上海有许多名老中医工作室,其中的杏林大师看起来就一朴素老头,但他是国宝,百年以后其医技不能移之于徒、就之子女,“大师”牌子不可以世袭罔替,就是因为“一人之精神不是另一人之精神”。

  用厚重文化夯实上海城市的文化底蕴。上海是一座人文荟萃之城,不缺活力,缺的恰恰是静气。大师是静气的产物,板凳坐得十年冷。上海在培养一批复合型文化人才的同时,一定要有计划、有制度地为“准大师”们创造工作和生活条件。这是十年大计、百年大计。文化是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如何发掘上海文化的特性,释放文化人才的生产力,是当下亟须研究的重要课题。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众志成城 迎战台风“云雀”
   第A05版:众志成城 迎战台风“云雀”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2018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8版:综合新闻
   第A09版:综合新闻
   第A10版:专版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13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广告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广告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家装专版
   第A22版:新民法谭
   第A23版:新民法谭
   第A24版:家装专版
全力以赴确保群众安全城市安全
激发上海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
打造“上海文化”品牌“金招牌”
新民晚报要闻A02打造“上海文化”品牌“金招牌” 2018-08-03 2 2018年08月0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