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个“回马枪”
7月25日,作为本年度第一个台风活跃期末期的“云雀”生成。台风“云雀”(英文:Typhoon Jongdari,国际编号:1812,联合台风警报中心:15w)是2018年太平洋台风季中第12个被命名的风暴。“云雀”一名由朝鲜提供,意为一种鸣禽,今年是其首次被使用。“云雀”的前世是一个被除名的台风“清松”。
“云雀”生成之初,几乎所有的预报机构和预报方法都预测“云雀”会登陆日本,然后北上变性消亡。谁知,它登陆日本之后,又转了个大弯硬生生地走出了个“Ω”形路径——7月25日到28日,“云雀”并没有按既定计划一路向日本而去,而是在东去途中被异常偏北的副热带高压强行拽住,“倒插门”西进登陆日本,历史罕见;7月29日,“云雀”以强台风级别登陆日本三重县,随后本该消亡的它却横扫了日本大半个地区;7月30日凌晨,“云雀”离开日本向南下行,接下去两天,它在海面上打了一个圈,台风胚胎强度再次加强,随后就直逼我国华东沿海而来;今天6时到7时,原本预计登陆上海奉贤的“云雀”又临时“变卦”,往西偏西南小幅“拐弯”,最终在10时30分前后于上海金山附近登陆。
背后有科学
通常,台风生成于热带海洋上,比如,逐渐向北移动到达中纬度时,由于环境场变差、能耗等原因,台风强度减弱并逐渐消失,而受到中纬度西风带的影响,台风的行进路线也多转为自西向东移动,因此,能在强大的中纬度西风带中存活并逆流而行的台风就非常少,但“云雀”就是这样存在的。
气象专家说,“云雀”看似“迷途小鸟乱飞”,但也有科学依据。台风走向主要取决于大尺度天气系统对台风的引导作用,通常称其为引导气流,而台风引导气流通常是好几种天气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环境引导气流比较弱的情况下,多个天气系统进行拉锯战,没有一方明显占优势,就会出现台风兜兜转转徘徊不定的状况。‘云雀’就是如此,原本生成后往偏东海域移动,途中却被偏北偏强的副高强行拽住,改为向西行进,登陆日本后,它又受多方天气系统影响,兜兜转转地又在海上转了一个圈。”
预测难度高
历史上,像“云雀”这种先登陆日本、再登陆我国的台风比较少见。不知道此次“云雀”是否会因其奇特路径与位置也被除名。此前2001年第26号台风“画眉”就因生成地最接近赤道,又是首个登陆马来半岛南部、逆袭新加坡的台风而被除名。
不过,中央气象台的气象资料数据显示,“云雀”不走寻常路,但有些台风路径更怪。1966年第14号台风“芸妮”(Winnie)先在海上兜兜转转,随后登陆日本和韩国,最后在我国辽宁登陆,登陆辽宁时已变性为温带气旋;与“云雀”的路径比较类似的1989年第12号台风“肯-罗拉”(Ken-Lola),在海上画了一个圈之后,登陆我国上海,由于其在日本南部徘徊了很久,所以给日本多地带来了比较大的风雨,导致多次泥石流和洪水泛滥,8月4日登陆我国之后,消散比较缓慢,于8月7日才在湖北境内停止编号。
本报记者 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