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争奇斗艳的荷花开满整个夏天,一年一度的“上海书展”也要登场了。今年书展,“纪念赵超构诞辰108周年——《报人赵超构》新书推介会(现场签售)”活动将举行。作为本书作者,我应邀参加,将此消息告知赵超老之孙赵丰先生,他即表示届时一定要前来“捧场”,还说他爷爷赵超老生前最喜欢逛“上海书展”。
赵超老喜欢读书,空暇爱逛书店,以书为伍。但我从没听说过他与“上海书展”的故事。赵丰见我疑惑,便又给我发来了一个文件。打开一看,发现是一封临时写在学生练习簿上的便笺——
小丰:
书市入场券两张,上下午都通用的。书市很拥挤,不能带拎包,检查很严。去看看开开眼界而已。我去过,只买一本书。你可以买些学习上用得着的。小说之类,就不必乱买了。剪报一份,给赵扬看看。
爷爷字 七日
这是赵超老给两个孙儿赵丰赵扬捎寄书市入场券,鼓动他们去逛“上海书市”留下的墨迹。时间大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上海书展”最初是从“上海出版界图书交易市场”演变过来的,当年人们习惯称“上海书市”;2004年,“上海书市”改名为“上海书展”。在为时一周的日子里,蜗居在家的读书人倾巢而出,这是上海乃至长江三角洲地区出版人、读书人的年度盛宴。
当年的赵丰兄弟俩,还是乳臭未干的中学生,正是求知欲最旺盛的时期,见书就读,见书就买。当时的赵超老还在上海辞书出版社上班,经常与两个孙儿书信往来,还带他们一起游玩、吃大餐,既当义务“导购员”,又充当“付款机”。
据赵丰回忆,爷爷带他们经常逛的有福州路外文旧书店,还有南京路新华书店。逛“上海书市”是赵超老的保留节目,几乎每年都去,有时单独去,有时捎上两个孙儿同赴。当时上海还偶有举行美国图书展览会,赵超老也不放过,想方设法弄到入场劵,请他们过去逛。到了后来,《新民晚报》复刊,“未晚谈”复出,社会活动多了,他精力有限,逛书店、书市(展)的次数便明显减少了。
我曾听赵超老的小女儿刘芭姐谈到过赵超老逛书市(展)的事。通常他起大早乘公交过去,大都逛一天,直到华灯初上时才回来。他身穿圆领汗衫,脚穿平底凉鞋,从来不穿袜子(当年赴延安采访落下的习惯);肩上搭着一个手工缝制的布袋,有时还要拄上拐杖,乍看活脱脱一个进城走亲戚的乡下老头。他很节省,经常带上几个窝窝头或面包当午餐,喝的水也是自带的。他家里的藏书,有一部分就是逛书市(展)“淘”来的。
刘芭姐说,到了书市(展)现场,父亲犹如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眼花缭乱,穿行于夹杂着书香味十足的嘈杂声中,他很是享受,很是满足。见到书摊,他就蹲下身子,这里摸摸,那里瞅瞅,有时半天起不了身。他最喜欢的是中外古典文学方面的书籍,遇到外文类的精装本,也要驻足停留,随手翻阅。他说,逛书市不在于买,而在于逛,逛书市最新的行情,逛久违的那份浓郁的书香氛围。
年轻时买书,赵超老有点滥,不分优劣,见书就买;到了晚年他买书很慎重,一般不轻易出手,有很强的选择性。有时逛了一天书市、书店,他还是两手空空,没有“淘”到一本书。他在一篇题为《花好月圆人长寿!》的文章中说:“我估计一下自己的寿命,凡是那本书的寿命能比我的寿命长的,我就买;眼看那本书过不了多久就会自行‘消亡’的,决不买。”
光阴荏苒,往事已矣。赵超老作古已经二十六个年头,如今的“上海书展”也今非昔比,越来越受到广大读者关注。下周,盼望已久的“上海书展”就要火爆开场。届时,我们在上海书展中心活动区恭候大驾,寻觅体验一代报人赵超构早年逛“上海书展”的感受,共同缅怀这位新闻界大佬的风范!希望在人头攒动的书展现场能遇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