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3: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8月26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梁晓声写了一部背对市场的作品
申志远
  ◆ 申志远

  “我是个老派的人,到今天还是一个字一格一格地用稿纸手写。写到最后,我只能用铅笔在 A4 纸上写了,写得手已经不听使唤了。”带着新作《人世间》出现在上海书展,70岁的梁晓声坦言,这部新作是自己对家乡的文学汇报,抑或是一种总结。

  从改革开放之初的《雪城》到后来的长篇《年轮》《泯灭》《返城年代》《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一字一句,这位哈尔滨出生的共和国同龄人将自己对故乡的感情如细密的蛛网,编进了悠悠岁月,亦网住了众多读者的心。

  上中下三卷,120万字,会有人读吗?“畅销不是写作的目的,文学使人向善,这才是我写作的最终动力。”梁晓声回答得掷地有声。

  120万字小说献给家乡,这是一部“背对”市场的作品

  梁晓声出生在哈尔滨市道里区安平街13号,小学就读的安广校和中学就读的29中都在抚顺街上。1962 年,他的家搬到了光仁街。梁晓声初中毕业下乡到了北大荒,1974年到复旦大学读书,1976年被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一待12年。后来,他又到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工作,12年前到中国语言大学教书。 

  说起故乡,梁晓声打开了话匣子——当年下乡两年才能回一次家,那段路程是他难忘的回忆。“从火车站走出来经过霁虹桥,从儿童电影院上坡到抚顺街的上坎,下去就是我家居住的‘光’字片。很多年后我才意识到,我家住的这几条街的名字光仁街、光义街、光礼街……连起来就是孔子所说的‘仁义礼智信’。这个起街名的人一定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很深的了解。经历世事沧桑,那些街名所传达的精神依然影响着我,这也是哈尔滨这座城市所倡导的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

  这部新作,梁晓声酝酿了很久,他怕自己以后写不动了,有时不我待的感觉。他说:“我出生在哈尔滨,熟悉城市基层的百姓生活,我一直有一个心愿,写一部反映城市平民子弟生活的有年代感的作品。很多年,我一直感到力不从心和准备不足。两年前,我觉得可以动笔了,也必须动笔了。我想将从前的事讲给年轻人听,让他们知道自己的父辈小时候生活的样子,还有那时人与人之间的情谊。”

  前不久,1949年出生的梁晓声,携上中下三卷共120万字的作品《人世间》回到家乡。小说书写了周氏三兄妹的奋斗和选择,其中既有他最熟悉的家人和朋友的人生轨迹,也有哈尔滨50年来的发展变迁;既有中国社会发展的光荣与梦想,也直面了改革开放进程的艰难和复杂。在这部作品中,梁晓声并不回避改革开放大潮中东北老工业基地经历的阵痛,书中有人到中年时面对企业转型和下岗的艰困窘迫,也有人们互助互帮、自立自强的美好。

  梁晓声坦言,这是一部背对市场的作品。“四十多万字一本,一写还写了三本。在一个视听时代,人们会有时间读吗?但这不是我考虑的问题。作为一个作家,对于我来说,《人世间》是我对家乡的文学汇报,是对家乡50年历史做一个小结,最主要的,我要用笔来为家乡的父老乡亲画一组群像,在书中呈现出我所熟悉的哈尔滨人的样子:豪爽、仁义。”

  这部长达百万字的作品,是梁晓声一个字一个字手写出来的。有朋友曾提醒他,最好只有二三十万字,写那么长谁看呀?梁晓声却回答,畅销不是写作的唯一目的。“这本书是写给喜欢读书、有耐心读书、对书籍一往情深的读者们的,也是我送给家乡人的一份礼物。希望它能成为家乡人的一张名片,外省市的读者也能通过这本书,了解我记忆中可爱、善良、敢于担当的哈尔滨人。”

  回忆那个年代的亲情友情是对善与美的传播

  这一次,梁晓声用小说记录了哈尔滨解放后的历史,事实上,他一直在孜孜不倦地书写着文学里的家乡。读者认识他,大多是通过影视作品,通过电视剧改编,梁晓声把雪城、松花江、太阳岛等哈尔滨的城市符号宣传了出去。

  作家创作现实题材,通常与个人经历息息相关,《人世间》中描写的周氏兄妹、周父,都有梁晓声兄妹自己和父亲的影子,“我父亲是支援大三线的建筑工人,我从小生活在小说中提及的光字片街道。”梁晓声的家在当时算不错的,两间正正方方的土坯房,门外还有一块一米宽、两米长的“小花园”。父亲在大西北当建筑工人,每个月按时给他们寄钱,母亲一个人养着5个孩子。梁晓声说,那时候做梦都想不到生活会变得像现在这样。

  1980年以后的中国同世界接轨,进入了一个声像时代。由于声像的普及,文学作品很自然地演化成了影视作品。“我作品的背景一直都放在哈尔滨,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对这里有很深的感情。一个人和城市的关系,主要是在于他童年时的经历和印象,每个建筑、每个街道都有一种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梁晓声说,《人世间》用文字为他所了解认识的家乡人画了一组群像,这也是对哈尔滨各阶层比较全面的呈现。

  “《人世间》是我文学生涯所有长篇作品中写得最累的一部。我是个老派的人,到今天还是一个字一格一格地用稿纸手写。写到最后,我只能用铅笔在 A4 纸上写了,写得手已经不听使唤了。” 

  多年来,借助梁晓声的作品,哈尔滨的一批艺术人才走进人们的视野中。当年,李文岐因拍摄梁晓声的小说《父亲》走上了影视之路,而后又导演了《黑纽扣》《冰美神正在融化》《雪城》等成为一线导演。邓迎海导演了梁晓声的《年轮》《泯灭》,火遍中国影视圈。哈尔滨工具厂的青年工人甲继海在剧中扮演了梁晓声,名声大噪,成为哈尔滨中央大街的形象大使。对此,梁晓声十分淡然,他认为,这都是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时代给予每个人的机会。

  小说中珍贵的亲情、友情,也源于梁晓声的真实经历。在读者交流会现场,老读者旧相识的到来让梁晓声非常激动,他回忆道,有一次,老同学姐姐单位发地瓜票,他和同学借了个手推车推回来半车地瓜,“先到我家再到他家,我和他父母非常熟悉,他母亲和我母亲一样,有着那个年代人共有的朴素、善良的品质。我还有一个同学的爸爸是医生,妈妈是护士,当时是班上条件较好的家庭。有时我中午没带饭,就到他家去蹭饭,他送我一个白馒头,要知道,在那个年代,那是多么珍贵!我哥哥生病,他父母会帮着想办法联系看病,两家的关系之亲近,让人现在想来都觉得很感动。而我的父母对于我同学的熟悉程度,就像自己的儿女。而我觉得自己对父母没有做到的,我的那些同学都做到了。我在北京的时候,过年过节,我的同学会到家里看望我的父母;我忙于写作,还是那些同学带着我父亲去看长城……这些美好是由上一代哈尔滨人和人之间真挚的友情铸就的。”

  梁晓声期待《人世间》能给当下年轻人带来两方面思考。一是关于善的教育;二是帮助当代青年补上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认知。“对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中国,现在的年轻人所知甚少。他们应该跨过认知上的盲区,了解父母那一代人的经历,在那样特殊的时代,他们是怎么走过来的,他们怎么看待利益、友情、亲情的关系。”

  人与书的疏远不全是手机造成的

  在梁晓声的记忆中,最让他快乐的事情,就是读书。“哥哥喜欢看书,他年长我6岁,经常借书回家,别的孩子在看绘本、童话书的时候,我就跟着他看《战争与和平》。”有了零花钱之后,他开始去小人书铺。“一两分钱能看本薄的,3分钱能看本厚的。”

  一本书要七八角钱。为了买书,他和小伙伴们一起去捡废品。“塑料的发卡、鞋底、牙膏皮、碎玻璃、铁丝……这些都能换钱。”邻居家有一个收废品的叔叔,“文革”时收来了大量的书。那时候,梁晓声最爱去他家串门。“他读《七侠五义》,我看文学作品,沉醉在书里的世界,能让我忘记生活中的烦恼。”

  梁晓声认为:阅读是一件很个人的事情,如果有了这个好习惯,一定要坚持。人与书的疏远,不全是手机造成的。如果想走近一个青少年,也许只能靠手机。假如当时代发展到有天给他们读《海的女儿》《快乐王子》,他们一脸漠然,无动于衷时,那会非常可怕,“我要赶在这些发生前,努力做点什么,即使它逆着时代潮流。”作为时代亲历者,梁晓声始终将历史的感受和现实的思考融为一体,用作品来体现了一个作家的担当。“对于刚踏出校门的年轻作者,生存第一;但对我自己,已不必通过稿费来改变生活,我就要问自己,写作的意义是什么。我想,人类需要文学告诉我们,我们还能更好一点吗?文学使人向善,这才是我写作的最终动力。”

  梁晓声对“文化”曾有过这样的表达: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在他看来,人性的善良应放在首位,而读书,是使人向善的途径。“记得多年前在团机关精简机构中,我和另外一个女孩同时离开,她当时很忧伤。我们之间并不熟悉,但我想我一定要送她离开团队。到她姐姐那儿的路程有40里,我就找好车,帮她把行李一起运走。当时没有人教我要这样做,但我觉得我这样做会对自己很满意,实际上这是一种学习,也可以说是种模仿,从我们看到的那些书中,看到他们在特殊情况下是如何做的。”梁晓声坚信善必会得到回报,“我受文学影响,能上复旦大学,活出今天的人生,也是得到了很多好人的帮助。”  

  《人世间》有一个小遗憾,那就是没有写到哈尔滨市容的巨大变化。“毕竟我多年没回来了,缺少对家乡变化的感性认识,真希望可以在书中填上这一笔。” 

  很多次,梁晓声感叹:“我已经找不到当年回家的路了。街边公园随处可见健身、跳舞、散步、摄影、听交响乐甚至是作画的哈尔滨人,家乡的文化氛围让人留恋。我正在考虑是不是全家搬回哈尔滨,在这里安度晚年。”这部写家乡的长篇巨制《人世间》,或许是他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小说连续广播节目正在录制,将在纪念改革开放40年的特别节目中播出,相关电视剧拍摄也在洽谈中。“这一切,都要感谢家乡给我的灵感和创作的激情。”梁晓声说。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新视界
   第A05版:新视界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文体汇
   第A08版:动态/文体汇
   第A09版:雅加达之光
   第A10版:雅加达之光
   第A11版:文体汇/聚焦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4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A15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16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17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
   第A18版:文艺评论/星期天夜光杯
   第A19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A20版:上海闲话/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星期天夜光杯/纪实
   第A22版:新智/星期天夜光杯
   第A23版:星期天夜光杯/亲子
   第A24版:品质生活/星期天夜光杯
梁晓声写了一部背对市场的作品
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A13梁晓声写了一部背对市场的作品 2018-08-26 2 2018年08月26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