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娘徐佩青年过五旬,开花店已有30多年。最初涉足,只因喜欢花。那个年代,鲜花是奢侈品,全上海花店不过60多家。徐佩青最初的小店开在四川北路,仅五六平方米。当时,鲜花品种少,塑料纸一裹就算包装了。徐佩青觉得有点“土”,想去外面“开眼界”。她到了香港的鲜花市场“花墟道”,觉得自己“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扛回两大箱包装纸和花卉杂志。
徐佩青花店的墙上,挂着“第一届东亚运动会组委会指定花行”的牌子。1993年,首届东亚运动会在上海举行,这个当时只有六七个人的小花店,在竞标中打败几家国营大公司,成为唯一的鲜花提供商。有一次,他们接到对时任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的接机任务,要求在1小时内扎好一百束鲜花并送到机场。徐佩青用“疯狂”形容当时的情况:扎花、包花、打蝴蝶结,几个人流水线操作,一百束鲜花的包装并装车,仅用了35分钟。花束送到后不到5分钟,载着贵宾的飞机就缓缓降落了。
如今,花店也受到网络销售的冲击。徐佩青认为,抓住客人的根本还是服务和设计本身。小小花店带来四季芬芳,路上匆匆行人在转角邂逅美丽,脚步不由得慢下来……
新民晚报新民网记者
萧君玮 李若楠 陈炅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