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4: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读《乡村伤变史》
~~~——读《乡村伤变史》
~~~——读《乡村伤变史》
~~~——读《乡村伤变史》
     
2018年12月02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描绘驳杂乡村历史的虔诚用笔
——读《乡村伤变史》
梁永安
  ◆ 梁永安

  当代文学创作有一个难题:如何从乡村社会的“中层”,描绘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的驳杂历史?所谓“中层”,从乡村来说就是一个乡镇的众生百态,从城市来说是一个街区的风云流变。乡镇是村落的中心,它聚集着农民生活全部要素,将近100年来,中国乡镇的人们是怎样走过来的?这是文学创作的重要领域,却一直缺乏纹理清晰、内蕴丰厚的标志性作品。

  因此,读朱正安的长篇小说《乡村伤变史》(文汇出版社2018年11月出版),就有种久盼的欣悦感。小说的背景开阔漫长,从抗日战争一直写到改革开放,乡土所经受的雷霆风雨如呼啸的巨耙,粉碎性地纵横往复,给乡村带来一次次变化。非常宝贵的是,小说中主要人物,无论是金珠、潘鹤鸣、小麻子、剑光、严芳、周兰畦,还是严文魁、杨宝乾,都是赤松镇的本乡人物。这与以往“外来者”主导的乡村小说(如柔石《二月》、古华《芙蓉镇》、周立波《山乡巨变》)大不相同,具有强烈的原生性,是从乡土的内部去反映动荡的外部世界变迁,写出了乡村族群关系、权利关系、伦理关系以及道德文化的整体淬变。

  作者有意识地调用了大量乡土方言,愈加调浓了小说的地域情味,这种“由内向外”的写法,需要对故土、故人有深厚的感情,诚如作者所说:“我就是那个大块头,这部小说的作者,我生于赤松镇长于赤松镇。”正因为具备如此真挚的故里乡情,小说中人物没有黑白分明的脸谱,而是情感上千丝万缕的勾连。印象尤深的是杨宝乾,他抢夺金珠如黄世仁,打击日本鬼子如勇士;传说天下第一军的头领汤天宝就是他,文武双全,手段残忍。就是这样一个人,晚年“却像变了个人,自责,寝食难安,嘴里不停地讲着两个字:作孽”。生命的最后一段,他以港商的身份回家乡,想出把力,却死于破产。土地的胸怀是宽广的,人们往往更念及一个人的好,作者笔下流溢着传统的温情,道德逻辑更趋向于善,具有悠远的历史视野。

  现代小说艺术发展出复杂的叙事技巧,这是任何小说家都不能忽视的。《乡村伤变史》在谋篇布局上显示出娴熟的把控力,讲述时间并不受线性的约束,灵活运用了积木式的建构方式,一切围绕人物的心理节奏和相互关系展开描写。特别是第一章,用一场“公审大会”汇聚了小说的关键人物,在生死线上入木三分地暴露出每个主角的性格内质,使读者建立起对人物的基本感觉。小说的开篇需要的就是这种力度,它很考验作者的功力。

  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乡村社会,拥有人类最大的农民群体,却未能写出世界上最经典的乡村小说,这是中国文学的一大遗憾。原因一言难尽,希望仍在未来。《乡村伤变史》是这个进程中的宝贵努力,提供的不仅是一部作品,也是一片虔诚。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国际新闻
   第A06版:新视界
   第A07版:新视界
   第A08版:阳光天地
   第A09版:文体汇
   第A10版:动态/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聚焦
   第A12版:话题/文体汇
   第A13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4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A15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16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17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
   第A18版:文艺评论/星期天夜光杯
   第A19版:文艺评论/星期天夜光杯
   第A20版:记忆/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A22版: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第A23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A24版:品质生活/星期天夜光杯
《文学即人学》:对照经典,“按方取药”
新书速递
一种味道 恒常思念 文化传承
描绘驳杂乡村历史的虔诚用笔
新民晚报读书/星期天夜光杯A14描绘驳杂乡村历史的虔诚用笔 2018-12-02 2 2018年12月02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