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要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12月17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40年 致敬我们的父辈
方 翔
孙绍波 画
  方 翔

  正在国家博物馆举行的“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中,画家罗中立于1980年创作完成的油画《父亲》引发了许多人的共鸣,不少观众掏出手机翻拍这张油画。贫穷、顽强、不知疲倦、充满希望,这就是画中这位父亲给人们的第一印象,用罗中立的话来说,画中主人公的眼神迷茫中带着希望,这就是那个时代的父亲。

  生逢1978,我们这一代人与改革开放一起成长,并参与到改革开放中,而我们的父辈不仅参与其中,更是遇到过我们未曾感受过的艰难和曲折。正是因为真真切切地体会到生活中的“难”与“痛”,虽然前方的道路充满着未知和荆棘,但他们依然非常坚定地沿着改革开放这条路走下去。

  改革都是被现实逼出来的。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住房是“鸽棚”,道路是“肠梗阻”,即使到了1990年,当时上海人均拥有道路仅2.28平方米,每万人拥有公交只有7.43辆,也就是说上海的乘车高峰,公交上竟然每平方米就能挤满12人。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们的父辈不仅参与了城市建设,更是为了上海的城市建设搬迁离开了居住了几十年,甚至几代人一直居住的地方。

  在上世纪90年代的上海有“两个100万”,除了100万人动迁之外,还有100万人下岗转岗。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如果不痛下决心分流冗员,让国有企业轻装上阵,上海将痛失良机;但如果对人员分流问题处理不当引发社会震荡,改革和发展都无从谈起。怎么把人员分流好,怎么去把行业调整好,是当时改革道路上的一个难题。

  1994年12月13日,《新民晚报》头版报道上海航空公司招“空嫂”消息,名额14个,年龄28至36岁。这在下岗职工中引起极大轰动,多少家庭因为这则消息彻夜难眠。这则报道让人们看到了下岗并不是职业的“终点”,只要通过努力,还可以成为新的“起点”。据不完全统计,当时上海的纺织、仪表、机电行业累计109万人下岗,同期89万人重新就业,如果以一家三口计算,相当于解决了约300万人的生计困难。下岗再就业的人们以崭新的生活态度和精神风貌融入社会变革发展的大潮中,不仅成为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代表符号之一,也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

  对于历史长河来说,40年也许只是“弹指一挥间”。然而,对于每一个曾经参与其中的个体来说,却是在大时代背后,普通人命运的巨变。正是由于我们的父辈对于未来生活充满着美好的憧憬,才将涓涓细流最终汇聚成推动改革开放的时代巨浪。

  当前,改革开放又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推进改革开放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丝毫不亚于40年前。进入深水区的改革开放,必然要啃最硬的骨头,要拆最牢的藩篱,力度规模之大、涉及范围之广、触及利益之深前所未有。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更要有父辈们那种锐意进取的使命担当、改革激情和创新智慧,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滚石上山、艰苦奋斗,把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发扬光大。

  回顾上海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上海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实际上就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改革开放成就了上海。今天的上海,正在建设“五个中心”和打响“四大品牌”,不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更好地服务全国改革发展大局、更好地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对历史的最好纪念,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展望未来,我们应该自信地对我们的父辈说,接下去的40年,乃至更长的时间,我们将以更加昂扬的状态投入到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征程中,书写改革开放更加壮丽的篇章。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上海40年 改革开放再出发
   第A05版:上海40年 改革开放再出发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科创上海
   第A09版:综合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3版:文体新闻
   第A14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夜光杯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军界瞭望
   第A20版:军界瞭望
   第A21版:军界瞭望
   第A22版:康健园
   第A23版:康健园/健康养生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ZF01版:中缝2-23
40年 致敬我们的父辈
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
新民晚报要闻A0340年 致敬我们的父辈 2018-12-17 2 2018年12月1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