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5: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12月30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雨洗过的青山
汗漫
  汗漫

  种种迹象表明,新年快来了——

  各类性质的机构,都在总结、述职、安排员工放假和奖金发放事宜、研究来年生存方略。酒店里的各种高峰论坛、年会的标志次第呈现。各类年度文学奖、排行榜的颁奖仪式相继举办,文学刊物的明年第一期目录陆续推出,作家们欣喜或黯然,而文学,其实就是小欣喜与大黯然的产物。

  应约写下这些文字,正是冬至,我刚刚离开温州的一个颁奖仪式,回到上海家中的书房。发表于《人民文学》2018年2期的散文《海上手绘集》,获得《十月》杂志和瓯海联合举办的第三届“琦君散文奖”。

  现代作家琦君,温州的女儿,一九四九年后在中国台湾开始写作,以小说《橘子红了》成名,众多散文名篇影响数代读者。她书写父亲的文章,总让我想起朱自清的《背影》。

  获得这一届琦君散文奖的作家,邱志杰、苏沧桑、董华和我,身份各异:艺术家、职员、诗人或农夫。这充分证实,散文这一文体拥有巨大的包容性和无限的可能性。一代人写一代人的文章,正如琦君、朱自清们写出了他们各自时代的乡愁与爱一样,我们应该辨认自己的生活,向后世传递这一个时代的人间消息。

  而时代正在巨变。基因编辑后的婴儿,在争议中是否已经出现于我们身边?机器人开始写情诗,甚至会深度介入人类的卧室。如何面对城镇化推进过程中传统乡村的消失?对此,简单的赞美或者哀叹,都显得虚伪和肤浅。

  所谓故乡,就是消失——从地理,到时间。那些消失的事物、人物、情感,证明一个人曾经怎样走过、活过、存在过,并支撑其继续面对充满了变数的未来。只有语言,能够保留故乡,或者说,只有日益深刻的头颅和迅速衰老的身体,才是一个人不离不弃、生死与共的故乡。

  显然,当代作家或者说当代人,已经不能简单地复制琦君先生们的乡愁与爱。必须面对当下,更新表达。

  即将到来的2019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一百周年。启蒙的任务依旧需要担负,或者说人的现代性建设、文学的现代性建设,永远在路上。

  一个当代作家,对于先秦以来历代大家前贤的最深敬意、最高礼赞,就是“解放中国文章”,使汉语的美感与力量在新时代赓续、生发。

  《海上手绘集》是一个仍然处于延展中的系列散文,未来将结集成为一本关于上海的书。之所以用“手绘”一词,就是强调一种个人化的独特书写,为上海这一座混血之城造像,但必须充盈个人经验——这其实也是一幅自画像。一个人与置身其中的时代和世界,难解难分。正如诗人沃尔科特所言:“要么我谁也不是,要么我是一个民族。”如果能够写出属于我的上海,那它必然也是我们民族的上海。

  转眼间,移居上海将近二十年了。我爱这一座城市,并把它和我的家乡中原混为一谈——我周围的上海,必然是一个中原人的上海。而我记忆里的中原,也获得了一个辨认它的上海角度。把上海、中原集于一身,现于笔墨,我就永远不会成为一个无家可归的人。

  “琦君散文奖”颁奖仪式结束后,几位作家、诗人参加了温州大学举办的主题为“文学里的乡愁”座谈会,与儿女辈的大学生们交流。我谈了几句话,大意是:文学就是乡愁,读书与写作可以帮助我们建立精神意义上的故乡,获得安抚与不安——在安与不安之间,在受伤与疗伤之间,人的一生才丰富、深沉、值得一过。

  琦君故居也去看了。在故居里读到她所写的一句话:“雨洗过的青山,就是泪洗过的良心。”所谓写作,也是在雨水泪水中保存青山和良心吧。

  新的一年,新的雨水和泪水,让青山和良心美好不息。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2018年终盘点特别报道
   第A05版:上海新闻·国际新闻
   第A06版:新视界
   第A07版:新视界
   第A0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09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0版: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话题
   第A12版:家装专版
   第A13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4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A15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16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17版:星期天夜光杯/文艺评论
   第A18版:影视/星期天夜光杯
   第A19版:星期天夜光杯/亲子
   第A20版: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星期天夜光杯/特稿
   第A22版:新智/星期天夜光杯·广告
   第A23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广告
   第A24版:品质生活/星期天夜光杯
雨洗过的青山
一流夫妻
向内的功课
带我飞(绢本水墨)
扫一扫,关注“夜光杯”
冬吃萝卜,“没的说”
永远是少年
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A15雨洗过的青山 2018-12-30 2 2018年12月30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