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谎”这两个字是很多父母的忌讳,但假如无关“事实”“谎言”或“品质”的时候,这件事瞬间就变得单纯了起来。
下午有事,没法陪儿子午睡,只能请外婆帮忙。离开时,儿子被外婆抱在怀里,红着眼睛嘟囔:“要妈妈陪我睡觉。”我急于脱身,嘴里敷衍地安慰了两句,便匆忙地关上了门。
晚上到家,外婆告诉我:“你离开后他一直闹着不肯睡,我问他是不是不喜欢外婆?他居然回答,是妈妈说不要喜欢外婆的。”还好外婆可以分辨出外孙话里的真假,但她也不免担心起来:“如果是其他人,而且当真了怎么办?这孩子怎么才三岁就开始说谎了呢?”
我是幼儿园老师,上学时“儿童心理学”曾是必考科目,我至今还能很流利地背出:“孩子‘说谎’的表象背后往往隐藏着深层次的原因,与他的年龄特征有关,大致可以分为几种……”但理论是理论,在实际生活中,你会发现随着孩子的逐渐长大,真的越来越难分辨哪些是他的想象、哪些是事实,也很难在第一时间给予最合适的反馈。
的确,在孩子上幼儿园后,大半的时间离开了你的视线,他的反馈一下子变得很难判断了。老师们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孩子把学校的玩具带回家,却告诉家长是老师今天发的奖品;有的孩子自己摔跤了,却一口咬定是另一个孩子推的;还有孩子回家后会说,在学校吃午饭,天天都肚子痛……凡此种种,家长们除了来找老师核实,实在也没更好的办法了。有时得知真相并非如此,大人们就会开始忧虑了。
“说谎”这两个字是很多父母的忌讳,孩子这么小,如果被套上了这顶帽子,日后就与“品格恶劣”脱不了干系了。当然有时也会真假难辨,当老师和孩子各执一词时,也有家长心存疑虑:这么小的孩子,怎么会说谎呢?
其实我发现,即便不用专业的教育理论来套用现实,在生活中我们也能发现一些小小的问题。有时,家长在放学时会习惯性地问孩子:“今天有没有被别人欺负呀?”于是孩子就答:“嗯,有的。”家长顿时紧张起来:“被谁欺负了?是不是某某?你被他打到哪里了?”孩子皱着眉头费劲地想着每一个问题的答案,然后故事就越来越完整……就像当儿子告诉我:“小兔子飞到天上去啦。”我会欣喜地夸奖他的想象力。但当他说“妈妈说不要喜欢外婆”时,我却要严肃地告诉他“妈妈没有说过,没发生过的事情不能乱讲!”再想一想,在他的心中,“兔子飞上天”和“妈妈不要喜欢外婆”会不会是差不多的情况呢?
在很多时候,大人也是充满矛盾的。当我们觉得自己在培养他“大胆想象”和教育他“实事求是”的时候,孩子们或许并不能很清楚地分辨出为什么这一次是“很棒的”,那一次却“不可以”。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也还没有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法,但我至少学会了“不要焦虑”和“正面回应”。“小兔子飞上天”的时候,我会问他:“然后呢?他在天上看到了什么?遇到月亮姐姐了吗?”“妈妈说不要喜欢外婆”的时候,我也会告诉他:“妈妈可没有说过这话,妈妈很爱你的外婆。”就这样,清楚坦然地面对他的每一个话题,不用急着为他总结什么是“想象”什么是“现实”,或者说,不用“现在”就分一个清楚。
相对的,也不用热烈地告诉他“妈妈永远相信你”,或“我不相信事情是这样的”。我们可以慢慢地聊一聊,你来告诉妈妈事情是怎么发生的,妈妈也会问一问老师,如果并不是这样,我会来告诉你:“事情不是这样的,它其实是这样的……”无关“事实”“谎言”或“品质”的时候,这件事瞬间就变得单纯了起来。我们只是一起去发现原来事情的真相是这样的……当我们无法向孩子总结何时应“发挥想象”何时又该“回归真实”的时候,至少可以先做到不要逃避,在一次次正确面的情绪反馈中,孩子自己会慢慢得出结论的。
成长和积累不就是这样吗?可以慢一点,每次可以少一点,但不能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