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桥建设的过程中,同济十余支科研团队参与其中,解决了最难的东西人工岛及隧道建设中的许多技术瓶颈。筑岛、抗震测试、抗风实验、拱北隧道开挖……用该校原常务副校长李永盛的话来说“同济啃的都是‘硬骨头’”。
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由33节巨型沉管连接而成,沉管之间使用“接头”组装。安装最终的12米接头,是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全线合龙的最后环节。同济大学92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孙钧四次实地考察,为最后12米沉管“望闻问切”。同济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可明也是耄耋之年,他同样为工程实施建言献策,从沉放窗口、沉放误差、沉放预估量等方面提出了意见。2017年5月2日,“振华30”吊着重达6000吨的接头,在施工海域完成90度旋转后,缓慢下沉,最终接头成功着床。整个过程克服海流、波浪的影响,平面误差始终保持在1.5厘米,最终实现了史无前例的海底穿针。
“每次看到同济大学的老院士们坐在那里,我的心里就定定的。”中交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林鸣说,“整个沉管隧道的施工安装过程,就是彰显国力的过程,我们运用了很多大国重器装备,集成了很多跨行业跨领域的技术,应该为我们的同事点赞,更应该为我们的国家点赞。”
本报记者 郜阳 张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