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新视界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12月30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海元素 闪耀港珠澳大桥
郜阳 张炯强
图4 港珠澳大桥雄姿 视觉中国供图
  10月24日9时,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55公里跨海大桥、7公里海底隧道,从设计到建设前后历时15年,它集桥、岛、隧于一体,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被公认为当今世界最具挑战性的工程。这座集多项世界之最的港珠澳大桥,背后也有不少上海元素。

  在大桥建设的过程中,同济十余支科研团队参与其中,解决了最难的东西人工岛及隧道建设中的许多技术瓶颈。筑岛、抗震测试、抗风实验、拱北隧道开挖……用该校原常务副校长李永盛的话来说“同济啃的都是‘硬骨头’”。

  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由33节巨型沉管连接而成,沉管之间使用“接头”组装。安装最终的12米接头,是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全线合龙的最后环节。同济大学92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孙钧四次实地考察,为最后12米沉管“望闻问切”。同济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可明也是耄耋之年,他同样为工程实施建言献策,从沉放窗口、沉放误差、沉放预估量等方面提出了意见。2017年5月2日,“振华30”吊着重达6000吨的接头,在施工海域完成90度旋转后,缓慢下沉,最终接头成功着床。整个过程克服海流、波浪的影响,平面误差始终保持在1.5厘米,最终实现了史无前例的海底穿针。

  “每次看到同济大学的老院士们坐在那里,我的心里就定定的。”中交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林鸣说,“整个沉管隧道的施工安装过程,就是彰显国力的过程,我们运用了很多大国重器装备,集成了很多跨行业跨领域的技术,应该为我们的同事点赞,更应该为我们的国家点赞。”

  本报记者 郜阳 张炯强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2018年终盘点特别报道
   第A05版:上海新闻·国际新闻
   第A06版:新视界
   第A07版:新视界
   第A0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09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0版: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话题
   第A12版:家装专版
   第A13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4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A15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16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17版:星期天夜光杯/文艺评论
   第A18版:影视/星期天夜光杯
   第A19版:星期天夜光杯/亲子
   第A20版: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星期天夜光杯/特稿
   第A22版:新智/星期天夜光杯·广告
   第A23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广告
   第A24版:品质生活/星期天夜光杯
昔日科幻情节 今天竟已成真
上天 向星海未来伸出双手
生命原创技术突破世界难题
下海 探索蔚蓝世界的奥秘
告别
上海元素 闪耀港珠澳大桥
AI 西岸体验 智慧生活
新民晚报新视界A06上海元素 闪耀港珠澳大桥 2018-12-30 2 2018年12月30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