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源于生活,青年编剧们在现实主义题材中的探索也尤其深入。话剧《福康里3号》演绎1978年至2018年上海弄堂里人们的生活变迁、人情冷暖。它的作者、青年编剧何雨婷正是在弄堂里长大,她说:“我想写一部上海人的《茶馆》,把小时候记忆中最温暖、最纯粹的上海记录下来。”王丹卿创作的话剧《路人》则把目光投向了现代都市:因装修噪音而产生隔阂的两家邻居,却阴差阳错因孩子生日酒而打开心扉。“城市是一个巨大的反应容器,人们在这里发生着各自不同的故事,悄无声息地影响着他人的人生。”戏剧性的人物关系中镌刻了每个城市人切身体会过的疏远和沟通。青年编剧融于生活,在作品中发问,展现对现实社会问题的观察与探讨。
现实题材之外,其他类型的佳作也崭露头角。儿童剧《棒棒糖惊魂夜》走进孩子的内心,讲述了小主人公在一场梦境中走出懦弱、获得成长。话剧《牡丹遗梦》以《牡丹亭》为蓝本,续写了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之作。科幻题材作品《休眠》打开想象的空间,从时下最热的人工智能出发,探讨人工智能与人之间的关系。
据悉,儿童剧《棒棒糖惊魂夜》今年将被正式搬上舞台。《路人》也被锦辉戏剧相中并参与了片段制作。陆军说:“扶植项目就是把这些年轻人从种子培养成树苗,再将他们移栽到真正的舞台,任他们自由生长。各大院团都应该给年轻人更多的机会,让更多的青年编剧拥有施展才干、经受观众检验的舞台。”
青年编剧扶持项目由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自2013年起率先在全国推出,6年来已经资助了172位青年编剧创作的174个剧本,邀请了近60位导师对获得资助的青年编剧进行“一对一”的创作辅导。此次剧本朗读会已是基金会举办的第十场剧本朗读会。
本报记者
吴旭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