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丝绸之路,悠长岁月承载了太多文明被埋藏于黄沙之下。今起刊登一组《跨越千年的发现》,由考古历史学家讲述丝路探宝故事。
在丝绸之路南道上有一处引人瞩目的古代遗址,它被黄沙淹埋,千年之后又被人重新记忆,各种类型的遗迹,不同质地的文物成为关注者们长期研究谈论的话题,这处遗址便是位于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境内、属于汉晋时期的尼雅遗址。作为多次参加尼雅遗址发掘的考古人员,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那次发掘。
那一年,中日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又一次对尼雅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按照事先制定的方案,考察队兵分两路,一路由中日考古队员联合发掘编号为N5的佛寺遗址,另一路则是由中方考古队员调查发掘一处编号为N14、被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称为“宫殿”的遗址,我参与的是后一路,我们乘坐奔驰沙漠车,按照GPS所提供的方位,在高低起伏的沙海中穿行。突然有位队员急促地喊道:“停车,有情况!”大家急忙下车,发现在距离沙漠车不远的低洼沙地上有几段风蚀开裂的胡杨木,走近观察,大家不禁惊喜,原来是几具被大风刮出来的胡杨木棺,经风吹日晒,已变得残破不堪,但大家对现场仔细观察和分析后认为此处应当是一处古代墓地,沙层之下是否还有其他木棺淹埋难以断定,于是考古队临时改变计划,对此处墓地开始发掘,希望借此提供关于尼雅遗址的更多信息。
经过近十天发掘,我们共清理墓葬厢式木棺和船形木棺8具,出土了陶器、木器、丝织品等文物。在清理8号墓时,我们发现这具棺木保存较为完好,打开棺盖后,在厚厚一层沙子覆盖之下,能够看到干尸旁的箭箙、弓箭以及木制品等随葬器物。仔细清理了棺内浮沙之后,在尸体肘部露出了一块颜色鲜艳的织锦,慢慢展开织锦,映入眼帘的居然是“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篆体字样和瑞兽图案,在场的人都非常激动,大家都意识到这是一件非同一般的文物,需要慎重对待,由于在沙漠中的考古发掘时间十分有限,加之现场不具备进一步清理和保护的条件,因此考古队决定用棉絮填实棺内,盖上棺盖之后将棺椁运回乌鲁木齐做进一步清理和研究。
墓地发掘结束后,考古队员们在宿营地举行了简单的庆祝仪式,大家端起盛酒的碗,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参与考察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齐东方不无风趣地说,“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文字织锦有“东方”二字,恰与其名相合,真是千年的缘分。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运回乌鲁木齐后,经过细致的科学清理,人们才得以看清它的真实面目。这件织锦长18.5厘米,宽12.5厘米,经密为2200根/10厘米,纬密240根/10厘米,经向花纹循环7.4厘米。在祥瑞的云气纹样间,有序织出“凤凰鸾鸟麒麟白虎”等瑞兽图案,并依次织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吉祥小篆文字及圆圈纹表现的“五星”图案,表达祈佑祥瑞的寓意。吉祥语文字和祥云、祥瑞花草、瑞兽、瑞禽组成一个上下宽约7.2厘米图案组合,沿经线方向重复循环;这种风格和题材的图案,在出土的汉锦中首次出现。
这件文物虽尺寸不大,历史内涵极为丰富,有着重要的考古价值,成为准确阐明古代新疆与祖国内地关系的重要史料。
时光如白驹过隙,“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文字织锦的发掘经过却历历在目。考古是神奇的,透过闪烁着千年文明光泽的碎片,能够洞悉古人的生活细节;考古是神秘的,当我们拿着手铲探寻历史轨迹时,很难确定我们会以怎样的方式与古人不期而遇,去完成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十日谈
跨越千年的发现
责编:徐婉青
明日请看《探秘达玛沟佛教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