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个春风拂面的清晨,一位阔别家乡四十多年的新泾子弟竟在家门口迷了路。他的祖居是马家桥村小泾浪老宅。凭着印象,老人找到老家的位置:新泾港和周家浜两河交汇处。老宅原在周家浜南侧,而眼前的浜南侧却耸立着一座庞大的商业建筑——百联西郊购物中心,浜的北侧是一个气派的住宅小区,水清岸绿。
故居小泾浪哪里去了?难为了这位小泾浪郭氏后裔。郭大爷已二十多年没回故里了,最后一次返乡还是1989年回家奔丧。近些年家乡的变化老人不知晓。这次再回故里是乡愁闹得,老人家决计趁腿脚还灵便,要回老家看看那些叔伯兄弟。临行前,他拒绝了女儿陪同,自信满满地说道:“老家的路,我还能不认得?”
还真让老人自己说中了,郭大爷到了家门口迷了路。“两条河浜交汇处原来那座‘马家桥’怎么桥移到南面去了呢?”郭大爷拉着行李箱自言自语道。他站在仙霞西路桥上茫然四顾,不知所措。一位散步的老者主动上前搭话:“老师傅,看侬头头转,是摸不着路了?”
浓重的本地乡音,让郭大爷像落水者抓住了救生圈:“是呃是呃,我要寻小泾浪!”
郭大爷一口本地话让对方更加热情了:“嗷——小泾浪,晓得咯晓得咯,伲是沈家宅呃,忑吶小泾浪么隔一条浜。”
于是乎,这位本地乡亲便领着郭大爷找到了仙霞西路501弄小泾浪动迁安置小区。
故事说到这儿,似乎可以结束。且慢!正本故事刚刚开始。
故乡新泾的“路”至改革开放前的上世纪70年代末,还保持着新中国成立前的道路骨架,其实就是上海殖民地时期“越界筑路”的产物。这10条“越界筑路”的马路分别是:东西走向的佘山路(虹桥路);大西路(延安西路);林肯路(天山路);白利南路(长宁路);庇亚士路(北翟路);麦克利劳路(淮阴路);南北走向的有法磊斯路(伊犂路);霍必兰路(古北路);罗别根路(哈密路);碑坊路(绥宁路)。除去这10条路,现在轨交3号线以西所有的马路都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这一区域新中国成立前均属新泾乡地界。
从北翟路向南,虹桥路向北,古北路以西这片广袤的农田是新泾乡的腹地。截至上世纪80年代,里面没有马路,只有机耕路,就是只能开拖拉机的泥土路,下雨天汽车是开不进去的,因为汽车轮子会陷在烂泥里打转转。没有马路,自然不会有公交车。当年,54路公交车终点站设在北新泾老街的吴淞江边上,与74路同站换乘;74路贴着新泾乡边缘开往华漕乡;57路公交车在虹桥路上贴着新泾乡边缘,开到西郊公园门口。新泾百姓到东海去,嗷,本地话“东海”,就是东部市区,不走上好几里路是乘不上公交车的。故乡的农村状态一直延续到上世纪90年代初。
略去这20多年城市化过程,故事进入新世纪,再看故乡的“路”——外环线、中环线南北穿越;北翟路、天山西路、仙霞西路东西贯通,与南北向的绥宁路、协和路、福泉路、淞虹路、平塘路、剑河路、北渔路、双流路、威宁路勾连成网。
眼下,一条缓解上海中心城北部交通压力的城市快速干线北横通道正在建设中,北横通道从虹桥交通枢纽向东穿越新泾地区,勾连起外环线和中环线,直奔黄浦江东岸……
原努力村姚家宅的姚老伯自豪地说道:“伲本地人现在勿要讲到东海去,就是到天南海北世界各地,也是天上通,地下通,海陆通,路路通。到虹桥机场地铁一站路,到虹桥火车站地铁两站路,伲祖宗八代做梦也不敢想咯事体,现在才辣勒伲眼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