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故事
该剧改编自2003年的同名喜剧电影,是80多岁的安德鲁·劳埃德·韦伯迄今为止创作的最燃的音乐剧。开幕场景,就“嘲讽”了一批穿着哥特风、留着长发的所谓摇滚歌手徒有其表。男主人公——心怀摇滚梦想,既擅长演奏电吉他又会写歌的杜威,可惜长得矮胖、穿着绒线背心,被“自恋摇滚歌手”当场宣布开除出乐队。杜威穷困潦倒,借宿在已经抛弃摇滚梦想的伙伴内德·史尼伯林家。当他接到一家私立小学邀请史尼柏林去当兼职教师的电话,听到对方说“周薪2000美元”,立刻冒名顶替去小学报到——开始了他在这所学校颠覆性的音乐教学。
该剧最大的看点就是杜威这一“肥宅”如何以摇滚音乐引领孩子们共同成长。来自澳大利亚的17位8岁至13岁的小学生,包涵欧洲裔、华裔、印度裔等,表现出非凡的表演才能和音乐天赋。驻团导演莉亚·霍华德透露,“这些小学生平时在生活里,真的是小学生,还有很多人是第一次参加专业音乐剧演出,也是第一次参加海外巡演。”
保证学习
按照澳大利亚演出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每一个孩子都要有一位家长陪同巡演,还必须保证每天有3至5小时的学习时间,免得回学校之后跟不上进度。所以,他们的日程通常是上午上课,下午排演,晚上演出。有一位小学教师也一起随团巡演,辅导孩子们学习——这是雇佣儿童演员的必备条件。
事实上,虽然这些儿童演员是小学生,但是其中很多人从幼时就学习表演、声乐、舞蹈和乐器演奏,所以进入专业演出团队时,他们很了解剧组排练的程序,在选角的时候也知道如何展现自己,“其实,我们早在海选的时候,已经被这些孩子的专业精神震惊了!”
均衡发展
演出间隙,孩子们会和成人演员一起进行排练。剧团内有一位驻团导演、一位驻团编舞以及一群音乐总监。比较特别的是,还有一位专门指导小演员的“摇滚导师”,这也是专为《摇滚学校》而设的职位,帮助这些学古典音乐的孩子增加“摇滚气质”。
但是,他们更令大人惊诧的是“均衡发展的能力”。小演员其实要面临很多压力,不仅要在台上有精彩的表现,还需要高度的自律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因为他们要做功课,要排练,还要能够进行专业水准的演出,这种平衡各方面要求的能力非常令人敬佩。
寄托梦想
这些激情四溢又严格自律的孩子,其实也寄托了大人的梦想。霍华德以自身为例:“我小时候练了很久的芭蕾,当时我很想成为职业舞者。而我的家人希望我去上大学,找一份‘正常’的工作。”虽然后来她按父母的意愿学了法律、经济和编程,与舞蹈世界相去甚远,可是她最终还是不忘内心梦想,回到了演出行业。所以,她也能与剧中人产生共鸣:“我想,让孩子们去自我发现,探索他们真正想做的事,而不是以家长的意愿引领孩子成长。家长应当允许孩子去发掘他们自己的道路。”
所以,被这部音乐剧打动的人不仅仅是家长和孩子,还包括那些曾经在中国从事过音乐创作尤其是组过摇滚乐队的中年汉子。据说,还有几支至今也只是小有名气的摇滚乐队在看试演场就泪洒剧场。
本报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