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遭遇百年一遇的阴雨绵绵,节气混乱不清,墨色中一片理还乱。开灯读书,这几夜读的是一本传记,《苏珊-桑塔格——精神与魅力》,作者是德国作家丹尼尔·施赖伯。读这本传记,心里充满崇敬和追慕。桑塔格一生洋溢着土星气质,不断自我怀疑和自我拓展,活出了伟大的宽度。她对此也有明确的意识,曾说具有土星气质的人“对于自我有自觉的本能与毫不宽容,自我从来不被当做是理所当然的。”从传统角度看,她的一生谈不上完满,1950年17岁结婚,1957年离婚,情感之路坎坷多变。然而越过这些生活的湍流,她的极度敏锐放大到社会历史的广阔视野,释放出超凡的观察力,刷新了当代文化的感觉。《反对阐释》《论摄影》《火山情人》……一本本原创力十足的颠覆之作,不但形成了她的“不死性”,也证明了女性在思想领域的卓越能力。
读桑塔格,最感动的是她生命的澎湃。很多人年轻时追风逐浪,梦想轻舟远航。随着离开学校,生活的大珠小珠倾泻而下,人在现实面前步步退缩,日渐微小,最后隐而不见。王安石《伤仲永》中的一句“泯然众人矣”,放到当下,可以概括很多人的隐痛。桑塔格不同,她一生坚持英雄主义,如她所崇拜的本雅明,“带着他的残篇断简、他睥睨一切的神色、他的沉思、还有他那无法抛却的忧郁和俯视”一往无前。刚过40岁,她患上乳腺癌,这使她陷入手术和治疗的长期痛苦,却激发出她写出《疾病的隐喻》,从大众患者被歧视和排斥的灰暗地带,发现社会的道德痼疾。1993年,60岁的她还前往炮火隆隆的围困之城萨拉热窝,亲自导演贝克特的荒诞剧《等待戈多》。
桑塔格3岁起就热爱阅读,一开始被教育读那些“正确的书籍”,都是精英阶层定义的“经典”。社会大多数人都是这样“正确”地长大的,之后变成“正确”的坚定捍卫者。桑塔格却是个异数,似乎离经叛道,其实只是回到知识分子的常识,文化研究岂能只面向那些“正确”的东西?桑塔格的宽度正在于此,她坚持一切都要放在“整个人类”的基础上平等对待。这需要极强的思辨力,需要大量阅读、广阔行走。
桑塔格年轻时曾对爸爸说:“我绝不会嫁给一个不喜欢别人读书的人”,这句话,真应该印在每本爱情书的扉页。她当然不是想写《世说新语》,她只是善于记下内心的洞察:不拘一格是至高的精神境界,只有孱弱者才如履薄冰精心修饰。自由不但是宏大的奋斗,也是日常生活中的生动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