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1:新民海外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3月31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华二代眼科医生:“第四把刀”闯天下
姚伟
■ 叶如茵医生在为患者做检查
■ 2017年,叶如茵为美国著名影星尼古拉斯·凯奇检查眼疾后合影
■ 叶如茵ICARE眼科诊所外景
  人物名片

  叶如茵

  比利时列日市ICARE眼科诊所创办人

  列日市CHR Citadelle Liege医院眼科医生

  鲁汶大学附属医院兼职眼科医生

  老华侨靠“三把刀”(菜刀、剪刀、剃头刀)白手起家闯天下。在现年39岁的眼外科医生叶如茵看来,现在还要再加上一把刀——手术刀。

  叶如茵医生是比利时列日市最大医院的一位眼外科手术医生,在比利时,特别是法语区瓦隆闻名遐迩。慕名而来的病人,为了挂她的号,宁可多等一倍的时间,有时甚至要等上半年的时间。而她自己的诊所——位于列日市和哈赛尔特市之间的Tongeren市郊公路边的ICARE眼科诊所,于去年2月9日揭幕,当天一百多位嘉宾欢聚一堂,共同祝贺。开诊一年,叶如茵以实际行动,证明了海外华人不是只会开餐厅、杂货店,“我们能够拓宽职业领域,走进主流,改变华人的生存模式。”叶如茵说。

  姚伟/文

  医术精湛  美国影星慕名而来

  列日市是比利时第三大城市。CHR Citadelle Liege医院是该市最大的医院。叶如茵是这家医院的眼外科手术医生。

  在中国的医疗界有“金眼科银外科”的说法。眼科医生十分受人尊敬,因为眼科手术操作难度较大,显微操作与肉眼观察有所不同,要求很高,不能差之毫厘。

  叶如茵擅长做白内障手术、屈光手术、近视手术、远视手术、老花眼手术。用医学术语说,眼睛前段手术,她都可以做 (视网膜手术除外)。

  这些手术中,老花眼手术难度极大。几个星期前,叶如茵和专做视网膜手术的同事一起,刚给一个病人做了一个手术:后弹力膜内皮角膜移植手术和白内障手术以及视网膜手术,三项手术一起做,叶如茵同时操作了后弹力膜内皮角膜移植手术和白内障手术。这次手术在医学界引起不小的反响。因为在一般情况下,这三项手术都是分三次完成,合在一次做,减少手术次数,既减轻了病人的痛苦,也降低了医疗费用。

  在眼外科,后弹力膜内皮角膜移植手术是一项新的眼科医疗技术,难度极高。叶如茵是比利时第一个做这个手术的眼科医生,而且目前在列日医院的23名眼科医生中,只有她能做这个手术。

  叶如茵喜欢思考、学习、钻研,她有一个习惯,在每次手术,特别是激光手术前,她都会花数小时时间,根据病人的特殊情况,研究制定更加完善的手术方案。

  叶如茵还有一个习惯,自己的病人手术后,即使是下班时间,她也会亲自去病房查看,巡视和跟踪病情。她说,这既是关心病人,也是为了了解手术效果。

  叶如茵工作中充满拼劲,很多比利时同事感觉跟不上她的节奏。

  因为叶如茵的高超医术和职业精神,来自全比利时特别是瓦隆区的病人,排满了她的候诊名单。她的病人中,有很多医生以及医生的家人,甚至医院高层的家人,需要做高难度手术时,也会指定叶如茵来做。

  2017年,美国著名影星尼古拉斯·凯奇(曾主演《勇闯夺命岛》《变脸》《国家宝藏》等)在比利时拍片期间,也慕名找到叶如茵做眼部检查。

  她的成功源自父母言传身教

  叶如茵的父亲叶瑚是浙江杭州人,母亲陈爱珍是浙江青田人。叶如茵两岁时随父母从中国来到比利时。他们在比利时定居已30多年,父母退休前经营的列日玉泉饭店,是列日地区最有名的中餐馆之一。

  叶如茵的父母不仅事业成功,而且热心公益,早期常年默默无闻地支持列日的中文学校。在接受采访谈到自己成功的原因时,叶如茵第一个提起的是父母的榜样。她说,父母白手起家,经营的餐馆很成功,工作十分勤奋,还资助当地的中文学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对自己的人生观和事业心产生很大影响。从小在餐厅帮忙,锻炼了叶如茵的吃苦精神,动手能力也比很多同学强。她说,妈妈很严格,记得有一次考试考了98分,妈妈问她:还有2分到哪里去了?

  父母注重孩子的教育,也舍得投入。叶如茵读医的学费很贵,而去欧洲和世界各国进修费用更贵。叶如茵说:“没有父母的支持就没有自己的成就。”

  1998年至2005年,叶如茵入读列日大学医学院。她在大学时期就渴望成为一名眼科医生,立志把追求眼科学作为终身的事业。在学生时代,她就被老师发现了操作手术刀的天赋,而且学习上特别刻苦钻研。2005年至2007年,她到列日大学医学院专修外科,2007年,又在该医学院专修眼科。2012年,她进入列日大学医院眼科任主治医师。

  工作后,叶如茵还先后到印度和荷兰进修。每年,她会抽出两个月时间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及时了解和掌握最新的学术动态。

  叶如茵除了手术水平高,还十分注重医疗研究,她在国际知名眼科学术杂志上发表了十几篇论文,在一部学术专著中承担了《后弹力膜内皮角膜移植手术》章节的撰写。她在世界各地知名眼科学学术会议上多次发表演讲。

  比利时主流法文媒体《Le Soir》报和RTL TV电台对她进行过专访。在摄像镜头前,叶如茵睿智干练,非常流利地回答记者的各种提问,展现了一个完美职业女性的风采。

  开办眼科诊所证明华人可做更多事

  为了让更多的病人受惠于自己精良的医术,去年,叶如茵开办了自己的眼科诊所ICARE。ICARE的谐音Eye-Care,正是“关爱眼睛”的意思。

  诊所设在列日市和哈赛尔特市之间的Tongeren市郊公路边一座大型别墅里,600多平方米,有十几个诊室,外面是种有竹子的漂亮花园。去过的病人都说,ICARE是比利时最漂亮最舒适的诊所之一。诊所内部以白色色调为主,吊顶为流线型装饰,一进大门是圆形接待台。病人等候区是设计别致的椅子,咖啡和纯净水免费供应。这一切,都体现了诊所主人的细心和对病人的体贴。叶如茵说,病人的精神本来就很紧张,压力很大,她希望病人在这样的环境里能缓解紧张的情绪,得到最好的服务和治疗。

  叶如茵说,作为一名华人,在海外获得成功的难度,要比比利时同行大很多。很多外国人对华人的群体印象还停留在开餐馆、开杂货店上,媒体上说中国不好的很多,甚至不少人骨子里多多少少有点看不起中国人。“我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让外国人看到我们华人可以比他们做得更好,要让外国人看到华人的优秀。作为华人,要有这样的自信和自豪感。”

  叶如茵说,自己是中国人的后代,希望自己在眼科方面的医术,可以服务于比利时乃至欧洲的更多华人病患。

  随着年龄的增大,两岁便离开祖国的叶如茵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身体里流淌着的中国人的血液,“我为自己是中国人的后代感到骄傲!”

  叶如茵有一个愿望,希望在孩子长大一些、自己在时间上有更大的自由度后,到中国工作一段时间,把自己的眼科学先进经验带给中国同行和中国的病人。她说,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只有更多人掌握了先进的眼科技术,才能为更多的眼疾病患带去福音。

  叶如茵也希望以自己的经历,为比利时华人第二代代言,一起努力,扩宽职业领域,走进主流社会,改变华人的生存模式。她笑言,老华侨靠“三把刀”(菜刀、剪刀、剃头刀)白手起家闯天下,现在她认为还要再加上一把刀——手术刀。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新视界
   第A05版:新视界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文体汇
   第A08版:动态/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动态
   第A10版:聚焦/文体汇
   第A11版:夜上海
   第A12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3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第A1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15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16版:文艺评论/星期天夜光杯
   第A17版:文艺评论/星期天夜光杯
   第A18版:上海闲话/星期天夜光杯
   第A19版:星期天夜光杯/亲子
   第A20版: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新民海外
   第A22版:多彩中国/新民海外
   第A23版:新民海外/希腊
   第A24版:日本/新民海外
华二代眼科医生:“第四把刀”闯天下
新民晚报新民海外A21华二代眼科医生:“第四把刀”闯天下 2019-03-31 2 2019年03月31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