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文物南迁是故宫博物院历史上的大事。1933年2月,19816箱72包15件又13扎,包含文献档案、图书古籍、各类文物在内的“古物”在日军侵入平津的紧要关头分批南迁。1933年3月6日,第一批宝物1054箱成功运到了上海,这批宝物中有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四库全书》等国宝。5月26日,第五批宝物共2118箱运到南京。1937年,受上海“八一三”事变的影响,已暂存南京的南迁文物又紧急分三路向西转移,一路历经艰难险阻,最终汇聚到抗战大后方四川。抗战胜利后,1946年北平西迁古物全部运到南京,经检查,所有西迁文物几乎无损,创造了二战史上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奇迹。
据介绍,在国际上抢救战火威胁下国宝的史实中,有被欧美奉为经典的西班牙内战期间抢救国宝的行动、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苏迁移国宝的行动等,中国的“古物南迁”是其中时间最早、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影响深远的行动,这是一次真正的民族文化抢救行动。
故宫文物南迁是中国当代文化史上神秘的一幕。南迁北返的途中文物到底有没有丢失?参与当年“护宝”行动的人到底是怎么做的?这些疑问都将在影视作品中得以解答。
故宫在收集故宫文物南迁史料方面有很多积累。2017年,故宫新成立故宫文物南迁研究所,据了解,研究所曾在“重走故宫文物南迁路”活动中通过实地走访与探寻,调查了各地文献、档案和遗址、遗迹的保存情况,寻访当年曾经参与到这场“护宝”行动中的人员。考察活动中新发现了一批与故宫文物南迁历史相关的珍贵史料,并部分还原了故宫文物南迁的历史记忆。
见习记者 潘子璇(本报北京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