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2:设计之都
     
本版列表新闻
~~~上海大学延长校区“南大楼”修缮记实
     
2019年04月10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热水瓶换胆”,让建筑遗产焕发新生
上海大学延长校区“南大楼”修缮记实
王海松
■ 保留了原来木格栅、壁炉的一层大会议室
■ 南大楼外立面(王朔中摄)
■ 南大楼的“新胆”与“旧瓶”
■ 保留下来的砼排架
■ 新建的彩色楼梯穿插于保留的砼排架之间
■ 老虎窗的光影效果
■ 上海工业大学时期的南大楼
  ◆ 王海松

  近期,上海有一栋老建筑——上海大学延长校区“南大楼”通过“热水瓶换胆”焕发了新生。

  在上海,对历史建筑采取“热水瓶换胆”的成功案例并不少见。位于汉口路50号的中国银行(原大清银行)大楼建于1908年,原为四层混合结构,后拆除内部结构,在保留的原有外墙之内新建钢筋混凝土结构;位于北京东路100号~114号的原美丰洋行,房屋原为砖木结构,后仅保留位于圆明园路、北京东路的东、南外墙及西南角、东北角外墙,在原位置新建一栋高度约为60m(地上十四层、地下一层)的商办综合楼。新建建筑将保留的墙体作为围护结构,新旧浑然一体。上述两个案例,均将原建筑内部全部掏空,新置入一个崭新的“内胆”,区别是前者保留了完整的“外壳”,后者仅保留了部分“外壳”。

  与上述两个案例相比,南大楼的规模并不大,但实施“热水瓶换胆”的难度却不低。

  新功能的注入与建筑现状是一对矛盾

  在上海大学延长校区大草坪的南面,有一幢红砖、红瓦的老楼,它默默见证了周边校园近百年的发展历史,迎来送往了无数代师生,娓娓讲述着无数个春去秋来的故事,它就是南大楼。

  南大楼初建于1925年,原为美国南浸会庄创办的晏摩氏女中校舍,是一幢属于教会的老楼。解放以后,这里曾经是许多所学校的容身之地。1952年,由晏摩氏女中和沪江大学附中合并而成的北郊中学曾创办于此;1956年北郊中学迁出后,该楼曾先后为上海交通大学工农预科、上海工学院、上海机械学院等所用;1979年上海工业大学成立,该楼为学校行政楼;1994年,新上海大学组建,该楼仍承担了一段时期上大主行政楼的功能,直至1999年上海大学宝山校区建成,新的行政办公楼投入使用。

  岁月的浸润,赋予了南大楼极其丰富的集体性记忆。许多曾工作于此的上大老领导会清晰地忆起当时的房间摆布,许多曾学习、工作于延长校区的师生,会津津乐道于楼内地板发出的咯吱咯吱声、老式木窗的搭扣……虽然老旧的南大楼走道阴暗,地板有些摇晃,但是在人们的心里它仍是令人眷恋的,它自带温度。 

  2017年,年久失修的南大楼迎来了修缮、整修的机会。此时的南大楼是一座屋顶破败、内墙坍塌、外墙长满了青苔的危楼。作为一座砖墙承重、木楼板、木屋架的坡顶建筑,其内部格局为中间走道、两边房间的“筒子楼”,房间较小、走道较暗。经年累月的风雨侵蚀、后期的局部过火,使原建筑的木屋架、木楼板、木门窗损毁严重,许多承重砖墙严重受损,仅余四周外墙、楼梯间基本完好。新的功能定位要求南大楼有更多的大空间,以灵活应对会议、研讨、展览、办公的需求,显然原来砖混结构、筒子楼格局的南大楼无法满足这一定位。新的修缮还必须满足南大楼作为一个不可移动文物的特殊要求,即保持原建筑外立面、建筑屋顶形状、建筑高度不得改变,建筑内部主要装饰细节(如壁炉、楼梯扶手等)必须得以保留。新功能的注入与建筑现状是一对矛盾,文保法规的要求又是设计师不可逾越的“紧箍咒”。

  在《内罗毕建议》中,对建筑遗产的“保护”被定义为“鉴定、防护、保存、修复、修缮、维持和复兴”。《威尼斯宪章》也提出,对文化遗产的修复应秉承如下原则:“原始部分和修复部分必须形成一个可以区别的整体,这样有助于恢复但又不减少其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信息价值”。显然,对南大楼来说,在保持原有外立面、屋顶、内部主要细部(如壁炉、楼梯扶手等)修复如初的前提下注入适当的新功能,以提升遗产建筑的活力,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保护。

  既要保留原建筑外墙,又要重构内部使用空间,且要使新空间应满足现行的结构安全和抗震要求,采用“热水瓶换胆”的方法是一种选项。通俗地说,就是在保持保护建筑外墙不倒的前提下,在原建筑内部,重做一个新的结构体,在“旧瓶”内装入“新胆”。

  不混淆新旧,以“新”来映衬“老”

  一方面,根据荷载结构计算,置入南大楼老墙内部的“新胆”必须配有桩基,且整个“内胆”被保留的两个楼梯间分成独立的三段,其上部却需支撑一个共同的大屋顶;另一方面,因建设时间较早,受当时材料与施工工艺所限,需保留的南大楼外墙砂浆强度普遍偏低,且墙体中无圈梁、构造柱,后期使用中的随意开洞、移窗较多,致墙体受损、截面削弱,建筑外墙整体较脆弱。

  要在本身就不太稳定的“旧瓶”内新建三个需打桩的框架结构体块,并用一个钢屋架把它们联成一体,还需与原建筑外墙严丝合缝,这真的是一个精细的瓷器活。为了精准把控修缮施工过程中的现场情况,上海大学土木系的老师引入了先进的“既有建筑生命体监测”系统来监控原建筑外墙的结构变形。具体做法是,在保留的建筑外墙上分段放置十余个高精度电子感应器,实时捕捉墙体的沉降、倾斜数据,并利用计算机软件动态分析监测数值,以实现对南大楼外墙变形进行动态实时监控。

  “热水瓶换胆”的第一步是对拟保留的“瓶”进行加固。按照拟定的技术方案,施工者需先用临时钢结构对拟保留的外墙进行支撑,在确保建筑外墙稳定的前提下逐步拆除内部残存的原隔墙及楼板,并在四周墙体中增设圈梁和构造柱,以补强原有墙体。在小心翼翼地清理了现场垃圾后,我们惊奇地发现,原建筑的一层中段居然留存了8榀老旧的钢筋混凝土排架。根据局部裸露的竹节钢筋和混凝土砾石的肌理质感,我们可以看出这些混凝土构件的年代感。经过专家论证,我们决定保留这些老旧混凝土构件。保留这些排架,有加强原建筑外墙体系稳定的考虑,也有保留原建筑典型特征、留住“温度”的考量,当然,这会给设计带来大量返工,需重新调整柱网,让新置入的中段内胆躲开保留的砼排架。

  “热水瓶换胆”的第二步是制作“内胆”。只有在确保原建筑外墙没有失稳倒塌隐患的前提下,我们才能开始着手“内胆”的置入。按照设计,南大楼的“新内胆”是一个自带桩基、钢构屋顶的三层钢框架建筑,它与保留下来的建筑“外壳”之间以水平铰支座相联,既保证了水平方向的受力稳定,又化解了可能发生的垂直向差异沉降。保留的墙体将作为新建筑的外围围护墙,与新建建筑连为一体。根据计算,新“内胆”的桩基需深达18米。为了减少桩基施工对保留外墙的扰动,设计方聪明地选用了每根长度为3米的静压锚杆桩,分批逐次压入。 

  “热水瓶换胆”的第三步是“洗瓶”“暖胆”。修复了南大楼的结构,排除了建筑结构安全方面的隐忧,施工者就可以放心地开始建筑内外的整修。恢复南大楼原来的立面、屋顶、典型细部,需结合历史资料,综合考虑构造、工艺、选材,力求接近原真。对于外墙,我们在做好修补残缺,完成墙身排盐、防水工序后,立足于“洗脸”,尽量不做涂脂抹粉的工作,让老墙体露出原来的清水砖。对于室内,我们既花大力气修复壁炉、楼梯、老虎窗等细部,让老建筑的温度得以保留,又诚实地以玻璃、钢材等现代材料表达新建空间,不混淆新旧,以“新”来印衬“老”,以随处可见的“老痕迹”来为“新内胆”暖场。

  例如,在新设的中庭处,设计者以一部彩色楼梯穿插于保留的砼排架之间,以新老对比的张力激活了空间;在一楼会议室,清水砖内墙、修复的壁炉、保留的原楼板格栅、细长条的木地板与浅色烤漆玻璃毫无违和感;三楼的老虎窗与室内吊顶的形式相互契合,塑造了迷人的光影效果。

  修缮完成后的南大楼,外立面恢复如初,体现出优雅的岁月感,内部焕然一新,宽敞好用的新空间中随处可见悉心保留下来的历史细节,其新旧混和、互为映衬的冲击力宛如浓烈的鸡尾酒。(本文作者为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综合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中国新闻·广告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2版:蓝天下的至爱
   第A13版:文体新闻
   第A14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夜上海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21版:民间收藏
   第A22版:设计之都
   第A23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ZF01版:中缝4-21
   第ZF02版:中缝12-13
“热水瓶换胆”,让建筑遗产焕发新生
新民晚报设计之都A22“热水瓶换胆”,让建筑遗产焕发新生 2019-04-10 2 2019年04月1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