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1783年,英国科学家约翰·米歇尔提出了牛顿版的黑洞存在说。根据他的计算,当恒星的质量大到一定程度时,其巨大引力使光也无法从中逃逸,因而它是不可见的。
②1905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发表狭义相对论,摒弃了牛顿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的观念。
③1907年,数学家赫尔曼·闵科夫斯基指出,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已将时间变成了第四维度,把时间和空间合并成了一个单一的绝对实体——时空。
④1915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发表了广义相对论,成功地把相对论扩展到其他类型的运动,特别是强引力场中的运动。
⑤1916年,德国天文学家卡尔·史瓦西发表了第一个广义相对论方程的完全解。这个结果导致史瓦西球体的出现,物质在球体中心被压缩为一个点。在球体表面,时间和空间似乎停滞。该版本的黑洞不带电荷、也不旋转。
⑥1916年,前往西非和巴西的英国日全食观测队证实,星光经过太阳附近时,路径确实变弯了。根据广义相对论,这是星光沿着太阳在时空中造成的凹陷运动的结果。广义相对论取得了胜利。
⑦20世纪60年代早期,加州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计算机模拟实验表明,质量足够大的恒星在其生命的末期会坍缩为黑洞。苏联科学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果。
⑧1967年,约翰·惠勒在美国科学促进年会主题发言中使用了“黑洞”这个词,来描述引力坍缩体。依据他的发言写成的论文于次年发表后,科学界开始把这个词语作为该物体的正式名称。
⑨1971年,基于X射线探测卫星乌呼鲁获取的数据,一个非典型射电源——天鹅座X-1,被暂定为黑洞,这是宇宙中发现的第一个黑洞。
⑩2005年,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沈志强研究员领衔的国际天文研究小组,首次将银河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定位”在1.5亿公里直径的区域内。沈志强研究小组为“人马座A*”锁定的区域直径,和地球轨道的半径相当,以往最精细的观测结果也是它的一倍,这也就意味着:黑洞的“搜索范围”至少缩小了一半!
见习记者 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