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戏剧化的天气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是“高仿台风”惹的祸
昨天上午,上海全市最高气温达29~30℃间,加上湿度大、气压低,体感闷热又齁势,颇有梅雨季节来临的感觉。但是,中午开始,对流回波逐渐向上海靠近,12时13分,雷电黄色和大风黄色预警信号拉响,12时50分,大风黄色预警升级为大风橙色预警信号,而上一次大风橙色预警还是4年前。随后,上海风雨雷齐聚,降水自西向东逐渐展开,雷声更是轰隆不绝于耳。在降水云团作用下,气温终于被浇灭了部分“热”情,雨下了1个半小时,气温骤降9℃。昨天下午15时,全市气温都已回落至19~20℃附近。
气象专家解释说,这波强对流天气的现身,和江淮气旋有关。江淮气旋,是一种温带气旋,因为其活动在江淮流域(长江中下游、淮河一带)而得名,民间又会将其戏称为“高仿台风”。既然是“高仿”,江淮气旋和台风两者间确实有不少相似之处,比如,同样都是低气压,同样被称为“气旋”(台风又称热带气旋),也同样会带来狂风暴雨。
据了解,江淮气旋并不是春季“特产”,全年均可出现,只不过多集中在春季和初夏,也就是3月到7月。通常,江淮气旋生成后,随着它的移动,给长江、淮河及黄河下游等广大地区带来大片云系和降水,是造成江淮地区暴雨的重要天气系统之一。在春季,江淮气旋有时还会带来平流雾、低云等低能见度天气。
飑线现身破坏力惊人
强对流天气并不少见,但像昨天那样,天气突然骤变,乌云犹如泰山压顶,大雨如注还伴随着大风和雷击的情景,还是令申城市民啧啧称奇。不少网友纷纷在社交媒体上晒出抓拍到的乌云密布、电闪雷鸣、暴雨倾盆的场景。
然而,和市民看热闹不一样,气象部门对这场强对流天气却是如临大敌——因为申城遭遇的,是被称为强对流“航空母舰”的飑线天气。
对一般市民来说,飑线天气不常听说。但在天气系统中,飑线是出了名的“坏脾气小子”。与人们耳熟能详的冷锋、低气压、台风等天气系统相比,飑线只能算是个小不点,但其威力可真不小。
飑线,由若干个雷雨云单体排列而形成,是一条狭长的雷暴雨带,长度由几十公里到几百公里,宽度约1公里到几公里。风是飑线得名的来源,飑线中会出现堪比台风的大风,且风向多变、风速骤增。这样变化多端的风破坏力极强:飑线来临时,广告牌、高大树木、不稳定建筑都可能被风摧毁,容易酿成伤亡。
与此同时,飑线通常还伴有雷雨、大风、冰雹、龙卷等灾害性天气,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的特点。气象监测数据显示,昨天飑线天气现身期间,崇明、嘉定、青浦、闵行、金山、奉贤都出现了9~10级阵风,个别自动站甚至测得11级阵风。对流天气过程中,轨交浦江线汇臻路站站外设备也被雷电击中,火花四溅,白烟冒得老高。
雷达助力飑线可预测
飑线天气带来的基本都是伤痛的记忆。2015年,“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事件就是一起由突发罕见的强对流天气——飑线伴有下击暴流——带来的强风暴雨袭击导致的特别重大灾难性事件。在《上海气象志》中,也有不少飑线灾害记录,1975年5月30日傍晚,一次影响最广并伴有9~11级雷暴大风的特强冰雹袭击上海,全市除崇明县外,有9个县和市区6个区出现强雷雨、雷雨大风和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大的冰雹有拳头大小。那次飑线天气造成6人死亡,30多人受伤,农田损失极为严重。
飑线属于中小尺度的强对流天气,形成、发展过程十分迅速,因此可预报时间很短。准确预测突发性的小尺度天气,在国际性气象界也是一个难题。不过,近年来,多普勒雷达等科技观测手段的加入,有利于对此类灾害性天气提前发出预报和预警。目前,国内外对这类天气预报时效仅为0~2小时,但正是这短短一两小时甚至十几分钟的时间,就能为相关部门争取时间部署,避免灾害发生,不至于让人完全处于被动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