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装备 高科技当“主角”
细小的红色标记闪烁在电子屏幕,“雷达侦测到不明身份无人机群,迅速查明处置”,指挥员下达行动指令。闵行区人防专业分队熟练操作由航天十二院研发的“低空神盾”无人机防控系统,对无人机群进行跟踪定位。
“高度80米,斜距770米,正向我方靠近。”目标被很快锁定。
“300米、100米、50米”,输入干扰指令后,无人机群高度逐步下降。
屏幕一转,飞手操作界面出现在大家眼前,只见无人机与飞手控制终端通信中断,飞手失去对无人机的操作控制,机群被我捕获。
“这就是刚刚‘黑飞’的无人机群”,技术人员介绍,“分布式终端”临机放置,车载式“电子围栏”机动部署,为重要目标织就了无人机防控“金刚罩”,这只是高技术科研成果运用于上海人民防空的一个缩影。
“现代空袭作战目标定位准,软杀伤能力强,远非普通的‘防空洞’可防。”上海市民防办主任钟杰向记者介绍。上海位置特殊、地位重要,如何打造出与之相称的人防力量成了萦绕在上海警备区党委和上海市民防办领导心中的问号。近年来,上海市拓展人民防空发展空间,推进实施科技铸盾强防工程,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人防深度融合,建设“智慧人防”,着力提升城市防空综合防护能力。
新手段 预警全员覆盖
一位“老人防”说:“和平年代,如何让人民群众知道人防?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拉响防空警报。”正因如此,这些年,人防战线积极推广新型多媒体警报器,预警报知手段实现了信息化。
嘶鸣的警报响彻训练基地上空,几乎同时,在场的多部手机同时接到警报短信。“敌即将对我市实施空袭,请大家不要惊慌,听从引导人员指挥,就近有序进入人防工程隐蔽。”空中巡检无人机开启持续喊话,多个波次的志愿者迅速忙碌在疏散群众的战线上。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组织引导民众有序进行掩蔽防护,是信息化条件下人民防空疏散行动的一大特点。针对城市人口高度聚集、流动多的特点,上海市建立起城市突发情况应急发布平台和机制,将防空警报信号纳入全市统一的应急发布系统,实现固定音响警报信号与手机移动终端、广播电视等手段联动,以语音、文字等形式同步发放,确保民众知晓率达到100%。
新战法 8支队伍接力
“接上级指令,迅速进入倾倒建筑物残骸内开展搜救行动。”现场指挥员传达命令,来自供电、供水、燃气、环境监测、卫生防疫等8支队伍的近百名专业人员忙碌开来。
电力抢修专业队抢修遭空袭损坏的变电设施,恢复供电;工程抢修专业队员利用大型作业机械对倒塌建筑物进行起吊清理,配合搜救;专业搜救队员和搜救犬联合搜索死伤人员;医护人员对伤员抓紧救治;环境监测分队对遭袭现场进行环境监测……
从灾害现场的救援到建筑物的供电供水恢复,从受伤人员的救治到撤出后的卫生防疫,多达几十项的救援内容,将8支专业队伍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高效快速地完成了指定任务。
“适应上海应急管理体制调整实际,充分发挥上海地区行业门类齐全、装备技术先进的优势,调整完善人防专业队伍编组和规模”,上海市民防办有关领导介绍,目前他们正重点加快信息网络、电子防护、心理防护、无人机支援、空中救援等新型人防专业队伍建设,推进实施科技铸盾强防工程,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人防深度融合,提高城市综合防护科技力,全面推动“智慧人防”走深走实。
本报记者 江跃中 通讯员 程峥 樊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