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翔
曾经的“小、散、乱”敬老邨,改造更新后,更符合现代老人建筑的使用功能;建立邻里微信群,让业主共同参与社区建设……城市微更新中,硬件的更新并非唯一目标,更核心的工作对象是社区中的人。社区对你有吸引力吗?你相信社区会因为你而变得更好吗?我们能如何与家和城市产生链接?
更新
既改善空间 也治愈人心
邻居,在我们的印象中,曾经是亲人般的存在:买了搬不动的大电器,要叫楼上或者楼下的男人搭把手;大人加班小孩没饭吃,邻居会招呼来自己家蹭饭;红白喜事也是能帮就帮……
位于新华路上的敬老邨7号楼建于1948年,曾是国营新裕纺织厂的职工宿舍。曾经每一个孩子进进出出见到长辈“爷爷奶奶”不离口;见老人手提东西会主动接过送至家门。然而,受限于小区体量较小,无法纳入“精品小区”建设,社区内公共空间分散,缺少整块的锻炼和休闲空间,加上使用权房小区的物业力量较为薄弱,小区曾一度面临拆迁,当时居民非常不舍,并最终保留了下来。
敬老邨作为老旧小区存在“小、散、乱”的困境,房子被一分为二,各家厨房卫生间集中在北侧,而客厅卧室在南侧,这种过时的生活方式还保留到了现在。原本这个小区有10年一次的大修,但2000年以后,因为资金有限,十八年以来都没有再做整修。糟糕的卫生环境如何改善?老年人生活问题怎样解决?如何给这里增加时代感?这也成为了新华路街道和城事设计节所共同关注的问题。
“这个项目是去年我们参与人数最多的项目,包含36个门牌号和20户居民。设计团队对居民做了大量走访,重新测绘现场环境,锁定了两大公共问题:阴暗狭长的天井和荒废闲置的露台。”城事设计节发起人尤扬说,“一个好的设计,不但能改善空间,还能治愈人心。现在的一楼是活力黄、二楼是沉静蓝、三楼是平和绿,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改造并不是个人秀,我们作为这栋楼的外来人,更要将心比心。”
通过此次环境改造更新,基本改变了走道脏乱差的现象(见下图),并且通过微更新,在楼道内设置了折叠座椅和扶手,方便老年人出行。同时在屋顶设置了公共会客空间及晾晒架,种植绿植(见上图)。丰富了居民的生活空间,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指数。
敬老邨社区环境改造更新首先开始于新华社区基金会资金。新华街道于2017年2月在全区率先试点成立上海市长宁区新华社区基金会;随后,适老化改造资金、街道自治项目资金等叠加投入,专业社会组织团队成员也全程参与。
新华路街区里住着不少年轻设计师,在梅安居委会的牵线搭桥和指导下,2018城事设计节“美好新华”在新华路街道启动,引入社会资金与专业设计视角为老旧社区注入新的审美理念和设计思路,著名设计师张海翱为敬老邨7号楼改造项目提供整体设计方案;社区居民全程参与,敬老邨的改造充分发挥了小区内能人的作用,改变传统的“自上而下定了办”的方式,采取“自下而上商量办”,大到小区的公共空间的布局,小到空调架的样式、遮雨篷的款式、颜色以及八角亭的命名等,都充分听取居民意见。
据尤扬介绍,敬老邨7号有一个聚集了全球各地老邻居群,当把刚完工的改造照片被发到群里,大家儿时的、青年时的、中年时的回忆又涌现出来了。还有人表示,一定要找机会回去看看,大家聚聚,我们永远是邻居。
温馨
参与有热情 设计有温度
2018年,城事设计节的发起人尤扬与生活、创业在新华路上的建筑师何嘉、武欣,社区建设的专业者金静和空间的创新运营者罗赛一起,成立了社会组织“大鱼营造”。他们都热爱着新华路街区。尤其是武欣,孩子的出生让她开始重新观察、研究和思考身边生活的环境。借由参加2017年新华路城市设计挑战赛的机遇,武欣发起了一次邀请街坊共同参与的参与式规划,而以此成立的“新华路区域街坊群”保留了下来并不断成长为新华路青年参与社区活动的重要社群资源。
改造从宣传栏、垃圾厢房、小区门房到绿地、楼道,在何嘉看来,尽管微更新改造都是很小的项目,但社区有很多居民需求和复杂的利益相关方,如果缺少一个好的计划和专业者真正落地的参与,往往会有很多施工会落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琐碎,经常会出现尽了力却效果不好,居民又没有参与感、获得感的情况。
因此在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不仅要推动硬件的改造,更要关注居民作为主体的参与,也就是社区建设,这与社会创新治理的目标高度契合。从2018年3月开始,城事设计节联合大鱼营造对新华路开始一系列自发的调研、走访,并在街道的改造计划框架下梳理出新华路街区几条主要街道上的潜在空间和改造需求。
随后,城事设计节、大鱼和新华路街道共同确定了一系列各具主题与代表性的改造点位,包括一条弄堂街道(番禺路222弄)、一个街边空地(香花桥小区活动室外空间)、一个适老改造(敬老邨7号楼)、一个美好样板社区(新华路669弄弄口传达室、样板楼道、垃圾厢房、小区绿地)和一个社区公园(安顺路绿地)等项目。然后通过城事设计节带来的社会资金与政府改造资金叠加,邀请了共计22位优秀的一线青年设计师投入到“美好新华”城事设计节的改造项目中。
并且,不仅仅是推动了改造,大鱼利用社区更新这个议题,尝试将新华路街区中的居民重新链接起来。比如,在新华路669弄,由于改造深入了社区内部,属于业主的集体空间,大鱼通过逐户扫楼为全体业主建立“669弄邻里群”,方便改造信息的及时分享和及时讨论。小区内的四个微更新点位、番禺路222弄、安顺路绿地开展了面向社区居民参与的“参与式设计开放日”与“参与式设计工作坊”。
设计中居民的参与让设计显得更美好、更有温度,但在何嘉看来,改造并不是唯一的目标,在改造的各个过程和改造之后的投入使用,都让居民作为主人参与其中,不断积累更多的获得感和认同感,形成自治共治,应当是社区更新参与各方的共同目标。因此,在改造完成之后,大鱼还在继续发起一系列包括“美好社区节”、共创街区刊物《新华录》等由街区居民参与的社区建设。
齐心
改造靠大家 幸福你我他
在今天的城市更新项目中,政府为改造花了钱,却得不到积极反馈;反复的财政投入,让老旧社区逐渐对政府支持产生依赖;外请的传统专业者无法扎根社区……这些现象都是让有关部门头痛的。
而对于居民来说,改造始终感觉“与我无关”;许多深刻痛点难题累积多年无法解决,在城市化的过程中,遗留了非常多的社会问题,特别是像邻里疏离、社区公共空间缺失、市民幸福感、获得感不高等等,社区居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持续追求与发展不均的矛盾上升为凸显的主要矛盾。
作为“大鱼”社区营造组织发起人之一的金静,是日本首都大学社区营造专业博士。在她看来,在一定的街区范围内,由市民自发地或在某种引导下共同为大家的利益做出一些创造性的事情,这种模式无疑是最好的。
发现社区的魅力资源,通过城市更新+社区营造,获得新的空间载体与集体认同,从而激发以居民为主体的社区发展。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中,居民主体性的成长十分重要。其中有大量的挑战来自于其意识的转变与能力的培育,这又要从充分参与、重构邻里互信开始。对于形成居民正向参与、自组织、自成长的目标,需要长时间的培育、对于已有实验的验证与调整,并非单年的计划能够实现,但这是实现社区可持续发展的一条“似慢实快”的路径。
共创一个基于善意与共享精神的社群网络,在这其中,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本版图片
采访对象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