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0:上海新闻·专版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8月30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随笔
一个人的剧场
李一能
  李一能

  奉贤区金海社区的一项服务最近火到了海外。 这一被称为“一个人的剧场”的公益项目,旨在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艺术上门服务。不久前,有外媒专门对此事进行了报道。

  一群由社区志愿者组成的小剧团,义务上门为一两个老人表演节目,有人觉得新鲜,也有人觉得成本有些高,关键是短短几十分钟的表演,究竟能给老人们带来些什么? 带着疑问,上周日我来到金海社区,跟着十多位社区志愿者演员走进一位身患癌症的老人家中。

  当第一个节目独唱《当你老了》的歌声响起,一切疑惑都烟消云散。我看到老人的眼神一下子明亮起来。上扬的嘴角、眼角的泪光、因为激动而握紧的双手,都在无言中向我们暗示,他已经很久没有这么高兴了。看完了整场表演,老人兴奋得像个孩子,说自己很喜欢看演出,但因为身患癌症,只能每天卧床在家,默默地与病痛抗争。虽然这场表演很简单,也没有一个专业演员,但老人表示还是很高兴,而且备受鼓舞,因为大家没有忘记他,他不是一个人。

  剧团中的一位演员曾经是表演专业的老师,算是团里最专业的成员。他告诉我,作为一名演员,不论专业与否,只要上了舞台就必须对得起观众。就算台下只有一个观众,也要拼尽全力,献上最完美的表演,这就是他们的天职。因为是近距离表演,他们能够清楚地看到老人们眼神中的期待、快乐与感动,这也是所有志愿者坚持义务表演的最大理由。

  剧团的组织者告诉我,小剧团一共就几十个人,一年经费2万元,每个月也只能表演一两场,说实话力量很有限。但这一微小的努力,却为如何解决文艺进社区“最后一公里”难题提供了思路,它所覆盖的,正是这个社会最需要得到关爱与抚慰的一群人,可以说是直击痛点、难点。

  一群人为一个人表演,看似兴师动众、不计成本,但从老人的笑容中,我却看到了“物超所值”与人间温暖。新时代的上海城市服务的提升,既要有宏大宽广的制度建设,也需要这样微小贴心、可以一沉到底的创新之举。而群众的满意度,则是衡量这些努力是否值得的最大标准。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智联世界 无限可能·特别报道
   第A05版:智联世界 无限可能·特别报道
   第A06版:智联世界 无限可能·特别报道
   第A07版:智联世界 无限可能·特别报道
   第A08版:上海新闻·专版
   第A09版:上海新闻·专版
   第A10版:上海新闻·专版
   第A11版:上海新闻·广告
   第A12版:长三角/中国新闻
   第A13版:祝新民晚报创刊90周年
   第A14版:专版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公告
   第A17版:文体新闻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广告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广告
   第A20版:二青会专题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夜光杯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夜间经济遇扰民难题巧化解
一个人的剧场
获评银河证券五星最高评级 “十年基”鹏华盛世创新逆势创新高
新民晚报上海新闻·专版A10一个人的剧场 2019-08-30 2 2019年08月3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