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朝晖认为,“学习2.0”将重塑教和学的关系,不断构建教与学互动的新空间,形成人机共生的学习环境。“机器助教”究竟能教什么?帮助学生做更多的题,做题更快更准?对此,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院长丹·施瓦茨给出了否定答案。在他看来,“答对了”并不是“唯一重要的事情”,通过不断给出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不断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学习,这才是拥有大数据分析能力的“机器助教”有别于真人辅导的价值所在。“(机器助教)可以根据学生的特质,决定下一题是提高难度,还是放他一马,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意愿。” 丹·施瓦茨强调,AI不是将旧的教学模式自动化。
被称为“全球机器学习之父”的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汤姆·米切尔正带领团队通过“松鼠AI系统”,探索实现大规模的个性化教育。“AI不是用机器人代替人,而是辅助人。”汤姆·米切尔说。
“这学期,我们将有10门课采用人机交互的方式进行教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杨宗凯介绍,新学期开始,该校课堂上将第一次出现“虚拟教师”。新尝试不仅是教学流程的再造,对学生提出了“知识为基,能力为先”的新要求,更促使教师能力重塑。然而,杨宗凯坦言,随着AI对教育的渗透越来越深,“越做心里越慌”,AI应用导致的数字鸿沟的加大,以及潜在的数据安全问题,都应引起重视。 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