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7日从位于上海浦东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出发的“雪龙”号,是载着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前往南极执行科学考察任务的。原定航线为上海港—弗里曼特尔港—中山站—罗斯海维多利亚地—乌斯怀亚—长城站—南极半岛附近海域—中山站—弗里曼特尔港—上海港,总航程约3.15万海里,预计今年4月10日返回上海母港。其中,“雪龙”号还计划开展首次环南极考察航行。
据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党委副书记朱建钢介绍,在改道施救俄罗斯客船“绍卡利斯基院士”号之前,“雪龙”号正稳步航行在由中山站前往罗斯海维多利亚地、开展新站地勘的半途中,完成地勘后还要前往长城站运送物资补给。
为了救人,“雪龙”号原定的考察和航行任务,进度难免会受到影响。中国30次南极考察队将在一定时间内对具体任务做相应调整,但不会放弃应完成的考察任务。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曲探宙日前对媒体介绍说,具体的后续任务安排要等“雪龙”号脱离危险区后再做调整。虽然“雪龙”受困,但是南极中山站、泰山站的工作以及对南极格罗夫山的内陆考察依然在按计划进行。
冰海常遇历险
一艘俄罗斯船受困,牵动了中、澳、法、美四国破冰船,上演了一出国际大营救,在南极冰海中航行的风险可想而知。已有14次南极航行经验的“雪龙”号船长王建忠,出发前就曾告诉本报记者,环南极大陆的航行主要有三大难点:一来南极洲面积大,约1400万平方公里,全部为冰雪覆盖,中国第30次南极考察的冰雪航行距离就超过1万海里;二则很多海区是中国南极考察队此前从未到达的未知之海,缺乏翔实的航海资料;三是第30次中国南极考察队在罗斯海有1000多海里的航行,罗斯海的纬度很高,在南纬75度左右,越往南冰块越重强度越大。
在南极冰海中航行,被动遭遇冰山和浮冰的经历并不稀奇。中国第28次南极考察队,从长征站前往中山站的路上,在威德尔海域也差点为冰所困,结果贴着冰缘小心通过。好在一、二月份毕竟是南极夏季融冰期,除了当前这次天气转变的自救窗口期,以及正在驰援途中的世界上破冰能力最强的破冰船———美国“北极星”号,“雪龙”号还有机会等待浮冰消融,从而为自己脱困。
“雪龙”号是我国目前唯一一艘专门从事极地科学考察的破冰船,能以2节的速度连续破1.2米厚的冰。它最初是乌克兰赫尔松船厂1993年建造的一艘具有B1级破冰能力的破冰船,1993年我国购进后改装为极地考察船,随后又经过多次功能性改造和维护性修缮。而据早前的消息,我国第一艘自建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目前已完成新船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预计今年有望下水。新破冰船将拥有前后双向破冰能力,不易被困在冰区。未来,可根据不同海域的特点派出不同的考察船:“雪龙”侧重运输,新船侧重破冰和科考。
每到“雪龙”号启程前往南北两极执行科考任务,“家里”———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便会安排人手24小时轮流值班,和“雪龙”号通过海事卫星电话保持联系,这两天更是如此。
目前,正值借西风的最佳时机,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增加了通宵值班人员,后方的极地工作者与“雪龙”号一起等待着西风能把浮冰再吹开一些。 本报记者 董纯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