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家包亚明认为,要从城市文化的大环境来认识上海文艺。他认为,各区“高档化”的动力比较足,但却忽视了演艺整体的生态链。从缺乏足够文化氛围的片区成长为文化氛围充沛的片区,需要整体、系统的长远规划,而不能指望一旦“创立”立刻就有产出、随即产生影响力的表演空间。硬件和亮点当然要有,但构建生态链,才是更应该花力气去研究的。青年评论家张定浩认为,我们的文艺评论家没有足够的自我意识,没能成为“作家中的作家”,没有意识到评论是给这一代知识分子看的,并且没有被纳入专业作家的体系之中。最终形成了文艺评论家生计的尴尬——如果不依附于作家的研讨会,就没有生存的价值和必要……青年评论家黄平提出,新媒体环境下的文艺评论如果要影响在校大学生,那么微信确实还是更直达的选择。阅读会把人推向两极——除了新媒体,面对面交流也依然盛行。他举例说,思南读书会这一让文艺名家与读者面对面的形式就很受欢迎。文艺评论家朱大建提出了充实作品和人才的建议——从纪实文学挖宝。他当场提供了堪称“小联合国秘书长”的涉外社区管理员的事例,认为这足以形成喜剧题材……著名导演胡雪桦则建议,拍电影要做到企业、学校、电影厂和政府部门“四方联动”,打通产业链。文艺评论家毛时安和戏剧评论家郭宇一致认为,文艺评论只有在健康生态链的循环中焕发活力,才能最终促进创作水平的整体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