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6日凌晨,闵行区诸新三村14号楼突发火灾,见义勇为好青年王海滨逐户敲醒邻居家的门,打开一楼“救生门”,而他自己却烧伤总面积达88%,入院时评估三度烧伤,经过多次痛苦的植皮手术,如今仍需不停转院换环境,好让比婴儿还娇嫩的肌肤逃离细菌的侵蚀。上周六,上海海洋大学党委副书记汪歙萍一行来到王海滨病榻前,带来了全校师生一直以来对他的牵挂和慰问。
作为该校工程学院2012届物流工程专业毕业生,王海滨见义勇为的事迹在海大校园引起极大反响,海大师生时刻关注着他的情况。王海滨在危难时刻表现出的“挺身而出、勇于担当、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的高尚品质被海大师生传送和演绎着。在上海海洋大学的校园里,“学习海滨”的热潮在不断涌动。
《学习王海滨,沿着英雄的道路走下去》已经成为校园宣传栏里最动人的一角,主要选取了王海滨在校期间的经历以及王海滨的事迹经过。“学习英雄的精神不能只停留在展板里、口头上,更多还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海洋大学团委书记周辉对学习海滨的一次学生座谈会记忆犹新,会上一个简单的小调查让人深省。“在火灾发生的那一刻,你会像海滨那样勇敢地站出来吗?”面对这个问题,在座学生更多地选择了沉默,有同学还提到,这么做到底是不是值得。“面对校园里的种种质疑和困惑,学习海滨精神的大讨论,成为校园冬季最热门的话题。”
老师们鼓励学生们换位思考,“如果是我们的亲人、朋友、同学身处险地,急需我们伸出援助之手时,你还能漠视旁观吗?”一番思想碰撞后,同学们的疑惑心结解开了,从内心深处发出对王海滨事迹的钦佩之情。周辉告诉记者,大学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能力,更多地还要教育大学生们树立社会责任、担当意识、诚信观念。同时,海大学子在讨论中,也进一步凝练了王海滨事迹体现出的“善良、责任、担当、乐观、坚韧”的“海滨精神”。
汪歙萍指出,“海滨精神”中的责任担当是核心,海滨在危急时刻表现出来的坚韧向上以及他的善良乐观值得广大青年学习和发扬。这些优秀品质与上海海洋大学“勤朴忠实”的百年校训精神有着内在的联系,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诠释,而这正是大学校园中最需要热切呼唤的。
临近期末,学校微爱社成员在紧张地复习迎考之余,还积极准备了一份2016年“海滨计划”。每个月组织志愿者到海滨身边,陪他聊天,帮他借书,协助家人照顾他;发动更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为王海滨的家庭和他的康复提供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待海滨康复后,请他回到母校做名兼职辅导教师,让英雄壮举的先进事迹在校园里传承下去……据了解,校团委还着手联系上海体育学院体育康复专业志愿者,让他们提供更专业的服务。
本报记者 马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