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基因”注入校园
文以载道,化以美行。一曲红色京剧《智取威虎山》将民族文化基因激活,把校园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所有故事均始于1989年,受到当年盛极一时的“百乐京剧茶座”的影响,闸北区第一中心小学的领导们萌生了在学校普及京剧艺术的念头,之后学校又邀请到上海京剧院的陆正红、庄顺海等“梨园名匠”向学生传授京剧艺术知识。
27年来,闸北区第一中心小学利用社区及家长资源,定期为学生举办京剧讲座,组织学生观看京剧演出。同时,学校还将京剧普及活动纳入校本课程“老师伴我学”书系之《体验京剧》:三至五年级的学生每学年有三课时的短课程,培养学生对京剧的兴趣,并利用音乐课、美术课和综合实践课的资源,与京剧艺术活动相整合,全方位渗透京剧文化。此外,教师发现优秀的京剧苗子后,会推荐其参加校级京剧社团,让孩子参与到更高层次的学习中。学校坚持与上海京剧院等单位合作,每周两次共四小时,为有京剧艺术潜能的孩子提供专业指导。俞家年、庄顺海、严海鹰等一批上海京剧院的老师对待京剧苗子可谓认真至极,在指导中一字一句地教唱、手把手地教动作。
京剧文化起源于校园,扎根于学生,并承载着传统文化育人的深刻内涵。红色京剧《智取威虎山》《平原作战》《红灯记》《沙家浜》《杜鹃山》等唱段回响在校园的各个角落。闸北区第一中心小学先后被授予市京剧进课堂试点校、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等荣誉。
育少年“武”展民族“魂”
校园文化不是点缀,也不是悬物,而是融化在优质办学中的血液。长江第二中学的“血液”正是国粹——武术。自1999年以来,长江第二中学以武术项目为媒介,以武立德,让民族精神浸润孩子心田。
作为中华精魂,武术向来被视为强身健体、伸张正义的民族象征。长江第二中学积极开展武术普及、表演、竞赛活动,并自主开发了武术校本教材。学校充分考虑到学生能力,在校本教材中纳入打、揭、劈、盖、压、云等十余种棍法,兼具手臂圆热,梢把兼用,以“身棍合一,力透棍梢”为基础,创出“棍打一大片”等技击特点。
目前,学校的武术项目有三种形式,分别为武术运动队、武术社团与武术普及。运动队分为三层梯队;武术社团着力于培养学生兴趣,陶冶武术情操;武术普及则是在班级授课过程中,向学生们教授武术操,使学生们学会基本的武术动作。经过多年发展,学校已成为中国武术段位制试点学校,中国武术联盟成员学校、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实习基地。
一校一品,一校一拳,一招一式,武术文化已成为长江第二中学的办学基因。育少年之“武”,展民族之“魂”。武术不仅使学生具备坚强的个性、谦虚的品质、强健的体魄,同时也让学生从小体验国粹的文化内涵,增强自信心。
留住皮影文化的“根”
校园文化不仅在于绵绵的心灵长存,还需将文化本原“内化”为师生的灵魂,是影响一生的精神财富。文来实验学校的学生们继承了皮影戏的“大笔遗产”。
作为“非遗进校园基地”,文来实验学校于2000年引入皮影,2011年成立了“5A”皮影社团,学员从三年级到初一不等,从零开始教学生操演皮影。此外,学校教师还编写了校本教材《光影里的快乐》一书,书中既有即将失传的皮影演艺“秘笈”,还有皮影创新等内容。在传承的基础上,学校师生还创编《武松打虎》等课本剧、《小耗子的故事》等童话,宣扬国际主义的《血染的头盔》、现代剧和传统剧目《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在文来实验学校,中国古老的皮影戏是可以用英文、沪语去演绎的。两千年来绝无仅有的“三语皮影”让观者莫不拍手叫绝,可谓一枝独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带路”,文来实验学校的学生经过传习,接受熏陶,把中华传统皮影文化扎根心中。
文化立校,用传统民族文化接校园的“地气”,让校园文化形成一种特色氛围,达成一种约定俗成的默契。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倾力打造校园文化建设,“一校一品”已成为培育未来明星的摇篮,学生放飞梦想的舞台。
陈乐 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