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5:新民教育/校园通讯
     
本版列表新闻
~~~——新民晚报准双语学生记者见证铁路的“痕迹”
~~~——新民晚报准双语学生记者见证铁路的“痕迹”
     
2016年01月20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温铁路史,铸造中国梦
——新民晚报准双语学生记者见证铁路的“痕迹”
陈乐 言言
■ 新民晚报准双语学生记者在老式蒸汽机车前的欢乐合影 陈大力 供图
  自上海于1876年建成中国首条铁路——淞沪铁路以来,中国铁路史至2016年已步入第140年。从蒸汽冉冉到高铁飞驰,中国铁路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近代史。时代的车轮轰隆隆地向前行进着,闪烁着铁路人付出的艰辛汗水和熠熠生辉的集体智慧。为探寻百年中国铁路史的足迹,发掘铁路事业的生命,近期新民晚报准双语学生记者前往上海铁路博物馆开展采访活动。

  铁路史

  诉说成长与发展

  铁路博物馆虽然不大,却把上海乃至中国的铁路工业发展史娓娓道来。展品中有一段铁轨残骸,上面锈迹斑斑,感觉一碰就会化为灰烬。据说这是淞沪铁路整修时,一位工人悄悄带回来的,这根铁轨大约已有一个世纪的历史了......

  老旧的车站、古老的机车、斑驳的铁路和珍贵真实的历史资料,无不在诉说着一百多年来中国的铁路发展史。这其中有骄傲,有喧嚣,也有煎熬。

  ——张江高科实验小学四(4)班 陶最

  通过采访,我了解到了中国铁路的历史变迁。从晚清沪杭铁路的界碑,到19世纪90年代制造的钢轨;从旧社会完全依靠进口的蒸汽机车,到目前我国自主研发的高铁“和谐号”;从1932年、1937年被日军炸毁的老北站,到现在“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新客站、上海南站、虹桥站;博物馆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诉说着中国铁路的发展史,更映射出近代中国发展的艰辛历程。

  ——七宝实验小学四(5)班 柴晟浩

  铁路人

  传承文化与感动

  从每小时只能开二三十公里的蒸汽火车,到燃烧煤炭的内燃机车,再到现在的高铁列车。100余年的中国铁路史,佐证了中华民族的坚毅发展与智慧!在采访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火车驾驶员的心声:“明明逢年过节,我们却需要把旅客送回家,再接下一批旅客……”听着听着,我不禁有些感动。火车驾驶员逢年过节也不能与家人团聚,仍在自己的岗位上忙碌地工作着。

  ——园西小学四(4)班 顾骏皓

  我跟随队伍来到馆内,复古的设计让我仿佛置身于100多年前的老火车站内,伴随着“叮叮”的火车铃声,我开始了参观之旅。

  中国铁路曾经饱受战火的侵袭,屡遭破坏。从1876年的第一条铁路到今天的“和谐号”列车,我感受到了中国铁路浓厚的历史积淀。但当我身处模拟驾驶室内,感受列车飞驰的时候,我的内心真是非常激动,这证明了我们祖国的强大、人民的团结和科技的进步。

  ——万德小学三(4)班 瞿依凡

  游走于铁路博物馆,我们仿佛坐上了时光机,先后到达晚清、民国、新中国成立之初及改革开放四个历史瞬间。采访中,我发现我国不仅有了先进的铁路技术,还有一位位在岗位上辛苦付出的铁路工作者,是他们用自己辛勤的工作,让我们每一次的旅途都平安舒适;也更是因为他们在岗位上的刻苦钻研,让我们国家的铁路技术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并将取得更大的成就!

  ——曹行中学七(1)班 李奕聪

  铁路魂

  承载民族与团结

  这座博物馆是中国近现代铁路史的一个缩影。短短一个半小时的参观好似让我穿越了百年,深深感受到了中国铁路发展的脉搏。从百年前一根铁轨都加工不了,到如今我国高铁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走向世界。这真正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让我心中增添了一份责任感和使命感!

  ——澧溪小学四(3)班 薛琪玥

  中国铁路史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历史写照。从詹天佑顶住列强要挟,自主设计建造京张铁路,到反抗军阀统治的“二七大罢工”,无不体现出中国铁路人不惧强权、誓死抗争的拼搏精神。 

  时光荏苒,当年不屈的抗争精神已经被如今推进铁路科学发展的拼搏精神所替代。实践证明,这种拼搏奉献的精神是铁路人必须永远传承的宝贵财富。

  一件件展品、一张张图片,在反映中国铁路百年发展历史的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中国铁路传承下来的厚重文化。这种文化是一种独特的行业文化,是每一位铁路人铭记于心的思想源泉。

  ——川沙中学高一(7)班  黄思嘉

  如果你错失参加上一期新民晚报准双语学生通讯员培养计划,本期机会就在眼前,咨询热线:52920373、52920367。联系地址:静安区威海路755号上海报业大厦(原“文汇新民联合报业大厦”)17楼。“上海第一教育”微信公众号(微信号:SHDYJY)。

  陈乐 言言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新民眼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民生速递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评论/随笔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生态上海
   第A15版:新民资讯
   第A16版:互动
   第A17版:中国新闻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国际新闻
   第A20版:国际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
   第A22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23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4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5版:财经新闻
   第A26版:新民健康
   第A27版:新民健康/时令
   第A28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新民教育
   第B02版:校园内外/新民教育
   第B03版:新民教育/校园内外
   第B04版:校园通讯/新民教育
   第B05版:新民教育/校园通讯
   第B06版:汽车周刊
   第B07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08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美丽中国梦 校园民族风
重温铁路史,铸造中国梦
新民晚报新民教育/校园通讯B05重温铁路史,铸造中国梦 2016-01-20 2 2016年01月2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