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天津附属中学高二(2)班
孟子曰:“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人际交往,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能否将人际交往处理得当,是评价一个人是不是成熟、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这里的优秀主要指人品、道德上的优秀——是否待人真诚,是否诚实守信等等。其实,做到优秀也很简单,就是待人以善。
人人都做到待人以善,那么和谐社会就会建立起来。如何待人以善?重要的一点就是想人以善,不要猜忌他人。
毕淑敏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临近新年,她回老家,由于置办了很多东西,所以作者就雇了一辆小型卡车回家。半路上有一个青年拦住车,想要搭顺风车回家,虽然司机和作者答应让青年上了车,但是由于天色已晚,这个青年让司机和作者感到可疑。青年上了卡车的车厢后,作者更加担心——自己的行李、年货都在车厢上,万一这小子是“贼娃子”可怎么办?车开了一段时间之后,车厢颠簸,青年很困难地靠近作者的货物。作者和司机立即判定这个青年就是个“贼娃子”。可是后来青年人下了车,作者检查完货物发现一点没少时,问“贼娃子”为啥拼命地去动货物。原来青年出于感恩,想要把作者的被颠开的箱子拉链拉好——作者和司机误会了这个好心青年。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有时只是一念之想,就有可能盲目地判断一个人的好坏,但有几次是正确的呢?想当然地把人当成恶,这样不仅会令他人寒心,甚至还会伤害到他人的自尊,给自己留下愧疚。
说到待人以善,想人以善是前提,乐于助人便是其最真诚的表现方式。蔡元培先生,我们并不陌生,他辞去北大校长一职后在北京定居。别看蔡先生是个文人,但是能够凭借才能赚钱。蔡先生每月除了领工资之外,还会得到版税——他翻译了很多外文著作。这样一来,他每月的收入基本可以过万。这在当年可不是个小数目。蔡元培不挥霍这些钱,他每天都在家中款待很多生活条件不好的文人、学生;每月都会拿出几千块大洋“借”给那些有困难的青年朋友。“借”其实就是资助,由此可见,蔡元培先生的乐于助人、豪爽气慨。正因为这样,蔡先生赢得了很高的声望,他也成为青年人的楷模。
作为年轻一代,传承待人以善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还能让我们收获更多幸福。世间的幸福千种万种,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只有精神幸福才是永恒。而在所有的幸福之中,因善待他人有益于社会而获得的幸福最为持久。
待人以善,从我做起,相信我们会收获一个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