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创“国家队”不断增加
“零基础”创业,低成本经营,手把手教你办公司……众创空间作为新兴的“草根”创业服务平台,已经成为了低廉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的一片创业“新天地”,它正与科技创业苗圃、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等相互融合,组成了一条完整的创新孵化“生命链”。
今年初以来,不断有媒体发出相关报道,称爆发式增长的众创空间迎来了“空心化”。例如,深圳“地库”众创空间自去年8月创立到今年1月,虽经努力经营,基本还是空荡荡,没什么企业和创业团队入驻,只得宣布“已烧钱百万元,打算转让”。
记者在走访调查中发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糟糕。上海众创空间目前尚无一家倒闭,而且整体发展情况看好。一个可喜的消息是,不断有上海众创空间升级为“国家队”。记者从市科委获悉,今年上海又有7家单位入选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20家单位入选为国家级众创空间,上海市共有62家单位纳入国家级孵化器管理体系。与此同时,一批龙头企业已成功上市,苏河汇和上海莘泽创投作为众创空间中首批登陆新三板的两家孵化器平台备受瞩目。
“二房东经营”亟需转型
一个地方不用太大,租金便宜交通方便,支付最便宜的价格,即可容下创业者一个人的梦想。最初,众创空间都是租下一片闲置的办公楼,简单设计后最小化分割,创业起点不再是从公司开始,一个人,一张办公桌也能出发。众创空间的经营者,犹如“二房东”,有个好眼光,看中地段;定个好价钱,吸引招租。
只要一个空间,就真能创业了吗?一组数据表明,二房东式的众创空间经营状况越来越累。目前,上海传统孵化器的工位入驻率达到90%以上;而众创空间作为新型孵化器,工位入驻率仅30%不到。上海孵化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火炬创业导师王荣指出,跟传统孵化器相比,众创空间的规模小,从业者经验也不足。传统孵化器都有“一亩三分地”,而众创空间往往都是“二房东”。“一些规模比较大的众创空间,到处连锁,四处圈地,但是过度扩张后容易造成力不从心,无法管理,服务难到位。”
事实上,众创空间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以专业化服务推动创业者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培育新业态。“但是眼下,真正能做到这点的众创空间,凤毛麟角。”
创新服务看重影响力
3月底,上海出台《上海众创空间发展实施细则》,除了对众创空间的专业发展方向、服务体系和团队等作出一些明确规定外,还首次提出将对众创空间实行年度绩效评估,这主要包括众创空间的创新创业服务能力、数量、成效等,并据此给予相应的补贴鼓励。今年上海市对于众创空间的补贴为1000万元,依然采取“后补贴”的方式。
上海市科创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对于众创空间的绩效评估,不仅看其是否盈利,更要看其创业服务的影响力,包括提供服务的数量、质量、过程和成效等。“比如众创空间搞了一个讲座,还要看它来了多少人,举行了多长时间以及授课效果等。”
上海众创空间联盟理事长范伟军认为,众创空间的发展空间,重在完善和提升创新创业服务功能。以专业化服务与社交化机制吸引和集聚创新创业者,通过各具特色、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活动,为创业者提供创业辅导、培训、融资、技术创新、国际资源对接等创新创业服务,才是众创空间的“生存之道”。“仅靠泡一杯咖啡,搞一次路演活动,请专家做个讲座,找创业明星演讲一次,很难赢得满足创业者的成长需求,难以形成众创空间的核心服务力。” 本报记者 马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