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上海评弹团的原创中篇评弹《林徽因》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演出,场内座无虚席。演出结束后,演员与学生的交流从原定的20分钟一直“拖”到40分钟,学生还意犹未尽。《林徽因》的编剧窦福龙兴奋地给记者发来微信:“因时间太晚了,上海评弹团副团长高博文无奈宣布结束,而观众竟把我团团围住,提了好多有关林徽因的问题……这些热情的学生一直把我送上了车,我深感欣慰。我写《林徽因》的目的就是为了吸引中青年观众,今天到北大演出,青年学生如此热情,我感到比得任何奖还要兴奋。”
选对题材
前天正式启动的中篇评弹《林徽因》全国高校巡演,在结束了南京艺术学院的首站演出后,昨天又马不停蹄地赶到北京。虽然北大的演出开票4天就已售罄,但进北大对演员们来讲还是颇有压力的,“因为这题材他们可能比我们还要熟悉些”,高博文对记者说。结果,不仅中场休息后没人提前退场,大部分人还都留下来参加了结束后的演后谈,并且“一发而不可收拾”。
评弹团团长秦建国认为,演出之所以在北大得到这样热烈的反响,选对题材很重要。秦建国表示,虽然评弹也有很多经典作品,但这些作品和作品中的人物对于现在的青年学生来讲太过陌生,“如果一开始我们就带《玉蜻蜓》《珍珠塔》这些经典作品进大学,可能几个喜欢评弹的老师会过点瘾,学生却不一定会有兴趣,但演《林徽因》就不一样了,学生们很早就赶到剧场来了。”
高博文经常在学校做评弹推广普及工作,他表示,这次带着《林徽因》进校园感受的确与以往不同,以往学生们最多只是浅层面地从评弹的长衫旗袍、吴侬软语中感受到一些江南的味道,“他们可能觉得你的声音很好听,形式很唯美,但对内容却不甚了解,所以无法投入。”但《林徽因》的题材他们是熟悉的,所以能够从作品的角度来了解评弹的表演形式,感受到的是立体的、全面的评弹艺术。“将他们关心的内容表演给他们看,更容易进入他们的视野。”高博文说。
贵在坚持
这次评弹《林徽因》高校巡演的首批名单中包括20多家高校,秦建国表示,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计划。而昨晚在结束北大的演出后,秦建国更是感慨地表示,“我们以后要多走进校园,青年人不是不喜欢评弹,而是没有很主动地来接触评弹,那我们就应该主动地、有计划、有步骤地走到青年观众中去。如果这些大学生在他们在校的几年中能经常接触传统艺术,听听书,等他们步入社会后,就会成为评弹的潜在观众,有他们感兴趣的作品时,他们就可能来‘惠顾’你。”
两天的演出、两场演后谈也让秦建国对大学生的喜好有了更多了解,“非沪语系的同学也希望我们保持原汁原味,不少学生觉得我们书里用的方言、普通话、英语未必需要。”昨天主持演后谈的高博文也表示:“虽然现场的学生很多是评弹的外行,但提的问题并不外行。他们的有些意见是一些老听众那儿听不到的。” 本报记者 王剑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