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古代大师对话
此次展览展现了潘公凯在水墨艺术的探索,第一部分以6大影像空间,潘公凯以课徒稿这一传授形式与古代大师对话。透过对传统笔墨的规律法则的理解,把握古代文人画的修养和精神格调。
《课徒笔墨》展厅灯光昏沉,似乎是有意让观众体会到潘公凯孜孜不倦地临摹课徒,青灯孤影一般的苦修,好似在与古代大师穿越对话时的专心虔诚。墙面上聚光下的成果,倒像是潘公凯受到的点拨,顾恺之、八大山人、黄公望、范宽、倪瓒、吴昌硕、潘天寿……代代大师的笔墨线条在当代笔墨下附体、加成,寄寓出一番新生命。
最有看头的是展厅入口的三件《快雪时晴图》,也是全部展览的索引,它们作者依次是八大山人、潘天寿、潘公凯。三位分处不同历史时代的艺术家,选用了相同的题目命名,但作品内容形式风格又截然不同,暗藏着相同的内涵与气质,潘公凯的自信与张扬,堪比父亲的一味霸悍与八大山人的清简笔意。潘公凯的那件作品尺幅最大,三足并立,不禁锢于形式,却都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理想投射到了笔墨当中去了,也直观呈现作为了中国画的核心文化结构的笔墨接力。
“几位大家构成了我对文人画、文人气,或者说是中国画的精英性质的认识。”潘公凯道:“笔墨却是中国人所独有的,全世界其他民族的传统绘画中都没有的要素。所以,这是一种独一无二的中国式的视觉方面的精神表达方式,中国人的文化精神在传统绘画中有相当大的比重是凭借这套独特的视觉语言来表达的。”
对笔墨语言探索
第一展厅的临摹课徒是潘公凯的“收”和“守”,那么第二展厅焕然一新的大笔大墨,犹如风尘吸张的如云之龙,是潘公凯的“放”与“攻”,用大写的视觉冲击出中国当代文人笔墨的前滩。
枯叶、惨荷、秋月……张扬不羁、元气淋漓、从心所欲也!但笔墨上千姿万变,还是离不开文人画的笔墨,不参观第一展厅的课徒修习,是很难理解潘公凯的下笔是如何达到这层恢弘的境界。这第二部分的笔墨拓展,展示了潘公凯近年笔墨语言的执着探索,他在守护和发挥中国笔墨的优势,将笔墨原有的传统价值标准同现代的审美与艺术观赏方式对接,创作出了气势宏达的巨作。潘公凯自己承认,这也是建立在了对传统绘画的未来价值的信任上。
画家的笔墨创作多是半遮掩秘密,而在此次展厅中,潘公凯通过课徒稿、多媒体影像、理论文献、艺术创作的穿插并置等综合手段,集中展示和呈现潘公凯先生在当代全球化语境中试图探索对中国文脉“传承”和“改变”二者关系的个性化理解与体现,观众窥视他始终独自坚持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探索从中国文化内部推进中国画现代转型的道路,也可以学习到当代著名画家如何以古人为师的跨时空的修习之路。
潘公凯说,父亲潘天寿从来没有直接教他画画。但对他而言,父亲也好,画坛的前辈也好,更多的是作为一个文化儒士,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榜样,这已足矣。“笔墨的修养有功力,艺术的人格才能有呈现。”这段两部分合成的大展带给我们的一点启示。
本次在中华艺术宫的展览以“笔墨·求索”为主题,由沈揆一、杨杰进行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