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日起,南京向社会公开推出首批7条“百分百礼让斑马线”公交线路。同时,南京市公交集团欢迎市民对不礼让斑马线行为进行监督和举报,对于举报查实者给予奖励。
这是国内又一个城市加力治理机动车在斑马线前不让行人的陋习。实际上,虽然法律规定汽车在斑马线前应礼让行人,但是“不让”是不少城市街头的常态。这段时间以来,包括上海、大连、温州等城市都对这一行为进行了整治,给人们带来新希望。
马路是公共场所。马路上的“风度”,是公共文明重要指征。说到这一点,不能不提杭州。这座城市,7年前曾因一次斑马线上的“七十码”事故引发轰动,客观上也拉低了城市的公共形象。然而,7年来,这座城市狠推斑马线礼让行人,严格礼让斑马线反而成了这座城市的新名片。如今,一波又一波的游客在这座城市接受惊喜,享受到各自以往生活中未有的“礼遇”。许多斑马线上行人与司机互相致意,成为街头温馨的一幕,也为社会添了和谐。公共文明的伤疤藉此得到抚慰。
实际上,许多城市斑马线不礼让,这不仅是公共文明的疮疤,也是法律疮疤。道路交通安全法第47条规定:“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时,应当减速行驶;遇行人正在通过人行横道,应当停车让行。”然而,这一法律的执行一直面临尴尬。由此带来的生命损失惊人,仅2013年至2014年,不礼让斑马线导致的交通事故就造成全国一千多人死亡。
如何逆转?我们必须补上汽车文明的短板,即虽然很多城市已迈入汽车社会,但驾驶习惯还比较自由散漫和随意。解决的办法,首先是抓住特殊群体——“三公”,公务车、公交车、出租车。南京的治理,也是从公交车着力,这是比较科学的。斑马线上与行人争路,很多时候已经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这个时候,只要有人坚定地带头打破这种“习惯”,并向社会展示出一种可预期的明晰行为模式,就能带动起一种良性的从众心理和趋势。如果抓住“三公”(从可操作性上来讲,这三类车辆也是较容易被率先管束住的),就能四两拨千斤,为解决问题起个好头。
剩下的,则要交给法律。这又有两个方面。首先是交警部门需要转变理念。这事违法,就必须查,不能以法不责众姑息放松。该扣分扣分,该罚款罚款。几次罚下来,守法的习惯自然养成。其次,则是执法技术的升级。靠人街头盯,成本太高,顺应智慧城市潮流,密布视频监控网络,形成震慑效应。实际上,礼让斑马线,道理不难懂,这个意识大家越来越认可,只要有外力持续引导,让街头变得“美丽”,塑造起斑马线前的“风度”,足可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