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8月,冯其庸先生第七次到新疆,于海拔4700米的明铁盖山口,找到了玄奘取经回国的山口古道,此古道为玄奘东归后首次发现。这一发现,轰动了中外学术界,存疑了1000多年的问题豁然开朗。
鼓励挖掘历史文化遗存
摄影家丁和说,当冯家传来冯其庸先生逝世的消息,他整整一个下午都缓不过劲儿来。
丁和与冯老是忘年交,在丁和眼中,冯老是父辈。他与冯老的结交,离不开摄影。冯老本身也喜爱摄影,曾经出过一本摄影集《瀚海劫尘》,民族风情、历史废墟、自然风光、宗教艺术,在镜头中叠加;每幅照片或配诗或配文,是文人看世界的独到之处。2004年丁和正在拍摄新疆题材,而此时的冯老,已入新疆八次。遇到冯老之前,丁和的摄影一直在风光摄影民俗题材里打转,而冯老认为新疆的摄影不应该仅仅局限于风光,更多的是追寻历史文化的遗存,这需要摄影人去挖掘,新疆的学术研究挖掘已经有了一些,但影像上的记载是缺乏的,尤其是关于汉唐遗址文化部分。从1981年就投入摄影的丁和认为自己在历史知识方面的欠缺正是忧虑所在。“冯老就说:‘没关系,你有什么不懂的,我来给你介绍,我告诉你拍哪里,哪里可以做课题。’”有冯老做指导点拨,丁和的摄影创作在文化含量上更上了一层楼。冯老还叮嘱丁和,如果自己有什么不明白的,还可以请有关方面专家来帮助解决问题。果然,冯老找到了北大和人大的教授与他一起研究了新疆的许多历史文化知识。
去年12月2日,趁着全国文代会的机会,丁和去北京305医院看望了冯老,老人那时还在病榻上赶一篇2万字的文章,他对丁和说:“你的照片现在是记录历史,还原历史,这是一种很大的成就,这是可以传递给子子孙孙的记录,这个世界就是靠记录传承下去的。”
进入罗布泊最年长的人
2007年,丁和走完了从长安出发到印度那烂陀的玄奘之路;2008年,他与冯老在上海举办了一个双人摄影展,题材便是“玄奘之路”。两人分工不同,冯老展出的是国内段作品,国外段是以丁和为主。丁和感叹,“那时候他也想去国外段走啊!”
2005年,冯其庸先生由米兰进入“死亡之海”罗布泊,到达楼兰,又经龙城、白龙堆、三垄沙,入玉门关到敦煌,在大沙漠死亡之海里停留17天,终于确证了玄奘取经东归的最后路段。丁和一路相陪,他们在罗布泊停留了5天,时年冯老82岁,迄今为止,他是进入罗布泊年龄最长者。“当时冯老有个夙愿,他一生一定要去一趟罗布泊,因为罗布泊是丝绸之路的南道,玄奘回国是途经楼兰等等之地,罗布泊是必经之地。从罗布泊回来,冯老夙愿已了,外出便不如以前多了。”丁和回忆,“在罗布泊的帐篷里,冯老打了一个海事卫星电话去北京询问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成立事宜,他是首任院长,当得知国学院的费用已获批,他高兴得像一个孩子,还喝了点小酒呢。那一天是2005年9月30日。” 本报记者 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