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去社区图书馆查资料,工作人员说,昨天出的报纸可能还有,你要查两三个礼拜前的,肯定没了。我有点不信,把专门收藏该报的橱柜翻了个底朝天,果不其然,一份不剩。
社区图书馆一些受读者欢迎的杂志报纸要么被“釜底抽薪”缺页,要么“开天窗”被挖走,甚至干脆彻底整本整张地被“一锅端”,据说已是家常便饭。作为难言之隐痛的烦心事,一直未有合理有效的应对之方,困扰着图书馆的正常运转和服务功能的发挥,影响着广大读者的权益。
我不解地问管理员“为啥不管管”,他们好似也有满腹的苦衷:我们人手少啊,再说也不可能两只眼睛一天到晚地盯着读者看。这确实有点难,面对众多读者多样化的服务要求,管理员没有人手也没时间去做“文明阅读监管”的事,再说也不能把读者预想为有损毁偷窃企图者来防范呀。
曾有因“一年偷书两千余本”的现代“孔乙己”,被判刑三年,缓刑四年,并处罚金人民币1万元的案例。但像这种“专业户”读者毕竟很少,更多时候是“偶尔顺手牵羊一两只”,这大大增加了发现的难度。退一步说,即便发现有读者蓄意损毁图书、企图违规带走图书的情况,图书馆也往往会因“事小”不好定性,难以对应规章去处理。相反,那些“老吃老做”的“淡定哥”,反而会面不改色心不跳倒打一耙,弄得管理人员不得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以免引火烧身,招来投诉,敲掉奖金。
借助法律手段惩窃算是破冰之举,但对于大多数图书馆存在的“小打小闹”的窃书情况,法律法规似乎难以发挥作用。有效制止这种不光彩行为,看来只能靠个人自律。图书是否失窃,本质上取决于读者的自我约束,取决于文化的强大力量,能否抑制得住个体的越界冲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图书本身就是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