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头卖菜极为潇洒:“3块9,好了,不找你这一毛钱了!”“5块3,给5块行了。”有一下没反应过来的顾客:“为啥不找零?这也要计较?1毛钱,又不是一百块!”老头脸上便露出不屑一顾的表情。
老头七十左右的年纪,不到1.7米的个,花白的头发,满脸皱纹,眼睛始终没睡醒般睁不开。他精神倒很好,两只手抓菜、收钱,还要过秤。老头做生意有个性,菜不让挑,菜价还比旁边几个摊位高一点,奇怪的是,他的菜卖得极快,总是第一个收摊回家。这时他还会哑着嗓子一声吼:喝酒去喽!
老头不是本地人,姓什么叫什么不清楚,大家都叫他老头,自打菜市场建起就在这里了,逢年过节从没离开过摊位,中午吃饭时,一只手拿着裹着大葱的馒头,一只手称菜收钱。馒头是小河南替他买的,大葱是自家卖的。
小河南也已是50出头的年纪,和老头一样是这市场里的“元老”之一。他家是夫妻档,一个卖菜、一个收钱,生意做得轻松自在。夫妻俩对老头总是相当敬重,还常帮老头做些事,老头走开时,顾客来买老头的菜,他们帮着称重,收钱。
老头有时不领情,还像找茬似地找小河南夫妇麻烦。一次一位看上去很有点修养的中年男子来买菜,到了老头这里抓起把菜左看右看,老头发话了:有什么好看的,要挑挑拣拣到那里。老头指着小河南的摊位。你怎么说话呢?我这菜哪里不好了?小河南跳了起来。老头嘿嘿笑着,比我的好?让他买你的!但这并没影响小河南夫妻对老头的尊重。
老头好像一个人生活,经常来他这里买菜的张阿姨问过他,怎么不让老婆来搭搭手,老头头一昂:要她帮什么,她在家弄孩子!这个家应该是老家。张阿姨是菜市场的熟客,她只在老头这买蔬菜。张阿姨说,老头爽快。其实很多顾客都爱往老头摊位上来,老头脾气直、爱较真,他的菜却多年如一日,新鲜干净、货真价实。
谁也没料到的是,老头生意做得好好的,春节前突然就消失了。那天张阿姨来到老头的摊位前一愣,摊位依旧,一个个装菜的筐和那放钱的小竹篮等都在,就是空空荡荡无一根菜。问小河南,小河南夫妻也是茫然。
老头病了?大年初六,市场里还稍稍有些清淡。张阿姨是隔三差五要来买菜的,这天她蓦然发现,小河南夫妇身旁站着个老头,老头头皮刮得如一盏亮着的灯,身上是崭新的藏青色羽绒服,仔细一看,是那卖菜的老头。原来老头是来告别的。她女儿大学毕业工作几年了,儿子又考上了研究生,儿子女儿说什么也不让他卖菜了。这不,女儿节前专程来到这里,带着老爸北京转了圈,今天晚上要乘飞机回家了。
张阿姨忽然眼窝一热——不知道是因为再见不到这老头了,还是为老头终于安享晚年而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