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记忆,总难以忘怀。母亲做的卷卷,便是其中之一。
卷卷,淮阴当地的一道土菜。说不明白为什么叫卷卷,土生土长的淮阴人都这么叫。可能与其做法与形状有关。将山芋粉调成稀糊,摊成煎饼样形状,但比煎饼要厚很多,放上一层由白菜,豆腐和肉糜等做成的馅,像卷凉席样卷起来,待其凉冷后切成块,再油煎后就是一道晶莹剔透,热气腾腾中透着独特浓香的美味。 在淮阴农村,几乎每家春节时都会做卷卷。这与淮阴盛产山芋有关。淮阴地处平原,以沙土为主,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山芋是每个生产队主要秋季农作物。
做卷卷的主要原料是山芋粉。记得小时候,到了山芋收获季节,母亲就特别忙。挑出大的和长相光鲜的山芋,和父亲起早贪黑,将山芋切片,忙着晾晒山芋干,这是一家人整个冬天和来年春天青黄不接时的主食之一。剩下一些小的山芋,母亲就张罗着加工山芋粉。那时,做山芋粉是件辛苦事。先将几十斤山芋剁成黄豆粒大小的粒块,然后上拐磨磨成浆。拐磨,是一种石磨,须两人前后一起操作,前者,站在石磨旁,左手扶住磨把,把住方向并用力,右手一勺一勺地把山芋粒块舀进磨眼;后者,则站在磨床后面,双手抓住磨杖把,用力前推后拉,这样石磨就旋转起来,进入磨眼的粒块随着磨盘的转动而变成浆水。几十斤山芋磨下来,随着母亲父亲额头上的汗珠是装满几大桶的山芋糊浆水。接下来,要用细纱布滤去渣。过滤后的浆水像豆浆,像牛奶,倒入大木桶或水缸中,经数小时沉淀后,水与粉自行分离,淘出上面的水,下面就是厚厚一层的山芋粉。经过几天晾晒,晒干了的山芋粉可以长期保存。一部分用来加工成粉丝,剩下来的就留着做卷卷的。
母亲做的卷卷吃着非常有味儿。其实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并没有特别好的东西。母亲做的卷卷皮厚均匀,咬在嘴里感觉有弹性、有筋道。卷在皮里的馅是母亲自己做的豆腐,加上一些大白菜、豆芽等,没有肉,就用猪油渣替代。做好的卷卷切成块,上锅一煎,一大盘冒着热气的卷卷端上桌,在数九寒天的冬季,几块卷卷一吃,感觉身体发热。
去年,老家来人给我带来些山芋粉。冬至日前,上海气温降低,我突然有自己动手做卷卷的冲动。先将肉糜、豆腐和大白菜做成馅,再和水拌粉用不粘锅摊卷卷皮,手忙脚乱两个多小时,做出来的卷卷吃在嘴里总觉得缺少点什么,总没有母亲做的卷卷那么浓香味重。
我在父母身边生活了十八年,之后入伍参军便聚少离多。1973年12月21日早晨,我整理好行装,准备去县城新兵集中点报到,我站在堂屋对在房间里偷偷流泪的母亲说:“妈,我走了”,母亲“哎”地应了一声,就是没走出房间,我知道此刻母亲的心里一定是百感交集。五年后的春节,我从部队第一次回家探亲,母亲把内心的喜悦和对我的疼爱凝聚在为我做可口的饭菜上,其中就有我喜爱的卷卷,感觉味道比以前更醇厚可口。从此以后,只要我回去探家,饭桌上总有卷卷,母亲把卷卷当成我最喜欢的。
我终于明白,我与母亲做的卷卷的口味差别是有的,但最根本的是母亲的卷卷中有母对子的亲情,有子对母的眷恋。虽然我做卷卷的原料比母亲那时的东西要好很多,但是因为母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感觉缺失了母亲的浓郁的舐犊之情,缺失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热烈氛围,所以我做出来的卷卷吃起来才觉得淡而无味。
母爱如水。在许多不经意间的日常生话的琐事中,却蕴藏着伟大的母爱,让你刻骨铭心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