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边夜市逐渐消失
“再见古羊路。”这些天以来,赶来再吃上一顿以缅怀昔日时光的市民可不少。由于要建设轨交15号线,这条聚集了几十家餐厅的美食街,不得不整体拆迁了。
“我们刚结婚的那两年,晚上经常会到古羊路吃一顿,然后慢慢散步回去。”家住古北的闵先生一家上周再次来到古羊路,想把当年吃了无数顿夜宵的日料小馆再回味一遍。特地从静安赶来的钱小姐是和同事们一起来的,她告诉记者,此前并不知道古羊路是一条美食街,只是随着彭浦夜市、铜川路海鲜的消失,觉得热闹的夜市在减少,听说古羊路也要步后尘,赶紧过来体验一回,“赶一趟末班车”。
吴江路、乍浦路、彭浦新村、枣阳路、铜川路……都是曾闻名沪上的美食街,但如今除了“改头换面”的吴江路仍主打美食外,其他夜市渐次消失。这些自发形成的夜市曾经是上海夜生活的一抹亮色,不得不说再见的当年,很是有过一番不舍。
新模式“浮出水面”
从4月1日起,轨交1号线、2号线、7号线、8号线、9号线、10号线(不含2号线东延伸)逢常态周末(周五、周六)及节假日前最后一个工作日延长运营60分钟,到2018年底,上海中心城区地铁运营时间将过零点。这给本市的“夜间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日前,市商务委透露,本市将按照建设国际消费城市的要求,做大做强三大夜市模式:一是大学路、新天地、吴江路等的“特色街”模式,今年要扩大其影响力,产生一两个地标型夜市;二是以“周浦夜市”“川沙夜市”为代表的“餐饮集聚型夜市广场”,将扩大其辐射半径,让广大游客和市民近悦远来;三是“商旅文体融合性夜市”,例如七宝万科美食广场打造上海老字号美食汇,大宁宝燕商城以“生鲜超市+餐饮”的模式提供体验消费等。
市商务委副主任吴星宝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上海夜市的发展走过了几个阶段,从小摊小贩到如今以特色商业街区为载体,把夜市的元素装进去,关键是“既要吃得好,又要吃得安全”。
食客希望更加亲民
夜市越做越规范,不过不少“吃货们”对新型夜市的“规范”有些不适感。“夜市要热闹要有点乱糟糟,各类小吃挤在一块,卖什么的都有,才是夜市的感觉。如果搬到室内,氛围就不同了。”
上海商业经济学会会长齐晓斋认为,上海有2400万常住人口、每年2亿多人次游客、800多万老外,现有的夜市是远远不够的。“脏乱差的夜市一定要整治,但在新开夜市方面,除了将其引入商场,打造特色街等,是否可以在市区的购物中心广场、社区大广场上,开设周末晚上设摊的临时夜市,既满足周边居民放松身心的需求,也可以让游客体味风土人情。”
他表示,夜市的规矩一定要做,比方说从业人员的健康证、经营证件等要齐全,但个性也要有,别具一格的特色小吃,独特设计的各色物品等,都能在夜市上出现。“这一点上我们要学习香港、台湾,既有高端一点的兰桂坊,也可以有亲民一点的士林夜市。”
本报记者 张钰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