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诸多世界知名教头先后来到中国淘金后,像可可维奇这样的名字,也许并不那么如雷贯耳。但如果提到中国足球的青训,总绕不开这个塞尔维亚人的名字。这位67岁的老人很早以前就来到中国,从山东鲁能足校的第一任校长,到2005年率领上海全运队夺得亚军,过去近20年时间他一直耕耘于中国青训,培养出的周海滨、郜林、毛剑卿等优秀球员至今活跃在中超赛场。
为中国足球贡献了这么多年时光之后,老可可说自己早已把中国当成了“第一故乡”。他和上海聚运动俱乐部合作创办了“聚运动可可维奇足球学院”,同时还与上海市教委合作打造了“外教入校”、“校园足球教练培训班”、“幼儿园巡回公益行”等项目。近日,又受东华大学聘请,担任东华大学校园足球顾问、特聘教授。接下来,聚运动将派遣学院高水平外教前往东华大学各级校队执教,而且所有派遣的教练持有欧足联A级及以上职业教练资质。
“想要在未来发展中国足球,校园足球才是首要的任务。”假期里的尴尬一幕更令老头伤感,“暑假里每天早晨我路过学校,看到里面空荡荡的操场,我都想哭,没有人在里面运动。在欧洲,即便是暑假,学校的运动场上全是孩子,从清晨8时到晚上10时都有人。”
在山东鲁能挖掘出周海滨等国脚,在申花培养了郜林和毛剑卿,现在面对的是普通的孩子,可可维奇是否会有一点失落?他笑言:“中国足球最大的问题之一,是没有足够多的优秀球员互相竞争。像毛剑卿是我见过的中国最有天赋的球员,莫斯科斯巴达很早就看上郜林,开出了500万欧元的转会费。但结果呢?他们尚未达到理想的高度。因为当他们19岁时就拿到了职业俱乐部开出的百万年薪,丧失了前进动力。而我们现在所做的工作,就是培养更多能参与竞争的球员。”
有人说,中国足球与其每年花2000万欧元聘请里皮这样的大牌担任国家队主教练,不如把其中的一部分拿来聘请更多的“青训教头”可可维奇,扎扎实实地搞好青训。确实,对比职业俱乐部乃至国家队精英型青训的“极少数”,校园足球才是覆盖面更广的“大多数”,中国足球想要真正持续发展,不正是需要更多这样的“可可维奇”吗?
本报记者 关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