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2:理念分享/金融城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4月29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网下申购退潮的影响
应健中
  从去年开始,原来申购新股既要靠钱又要靠股票市值改成了全部靠股票市值申购了。看似不需要钱了,其实还是靠钱,申购新股的市值不都是用钱买的么?看似照顾了中小投资者,但万分之二的中签率如同下注彩票,绝大多数的申购都是做无用功,白白浪费交易资源。

  当下各券商为了做好服务,开发出各自的手机“一键申购”软件,简单到申购的是啥股票?啥代码?公司干啥的?发行价多少?统统可以忽略,一键下去,全部搞定,大家省心省力。这市场把投资者引导到如此“傻瓜”下注操作,这也算是市场的创新?

  网下申购原来是机构干的活,掌控新股的定价,后来为了顾全个人投资者的利益,吸收一部分个人大户参与询价。有趣的是,现在询价已经变得形同虚设了,而个人投资者参与的网下申购却成了一门生意。

  去年上半年是网下申购赚钱的黄金时期,当时申购的门槛是总市值1000万,由于当时参与者少,出现了巨大的赚钱效应,于是个人大户和民间合伙基金纷纷介入,面对汹涌的开户潮,网下申购入市的门槛开始不断抬高,现在的申购常态是,5000至6000万市值才能申购,沪深两市同时申购需要1至1.2亿元股票市值,那些以新股套利作为盈利模式的大户们不断地被“赶鸭子上架”,不断地增加仓位,有的刚满足申购门槛,不料股市一跌,手持股票市值缩水,又被赶出门槛,而那些靠融资市值来申购的人,那就蛮惨,股市一跌,一个月新股的盈利全部抹掉,现在的网下申购就变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了。

  本周有一组数据说明网下申购开始退潮了。一是网下申购人数从1月份高峰8112人,降至4月份的5396人,减少了33.48%;二是网下打新的5396人中,只有1081名同时参与了两市配售;三是新股收益率持续下行,4月份新股平均只有7.5个连续涨停板,破板涨幅为178.53%,为2016年以来第二低月份,每千股收益也从8.51万元下降至了2.45万元。

  现在网下申购套利模式面临着两头挤压,一头是新股收益率越来越低,另一头是手中持仓的股票市值不要说升值、连保值都很难。近期股市常见一天跌1%,那持有1亿市值的申购专户,市值就缩水100万元,靠万分之一、二配售比例拿到的新股,上市后盈利小于这个数,那就是个赔本的买卖,那高仓位持股还有意义吗?

  相对而言,做网下申购的人是股市中追求稳健的投资者,他们寻求的是一种低风险的盈利模式,但在跌势中这种模式风险已经显现出来了,跌势中仓位轻者才能规避风险,现在这批高仓位者反而成了挨宰羔羊。

  稳定的持仓是股市稳定的基石,现在网下申购的赚钱效应渐渐退去了,人们认识到,股市的输赢关键在于二级市场的筹码,这是主营业务,而新股申购是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收入弥补不了主营业务亏损,那手中持有那么高仓位市值干吗?这批筹码的退出对二级市场带来什么影响,不言而喻啊。

  当下股市还是处于一级市场热、二级市场冷的局面。按现在这样的节奏,今年新股发行数量会超过500个,由于新股数量大,新股上市后的定价逐渐下降是一种必然趋势,可以预料网下申购还可能继续退潮。 应健中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郊野大地
   第A07版:文体汇
   第A08版:动态/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影视
   第A10版:聚焦/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话题
   第A12版:夜光杯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阅读/连载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金融城
   第A18版:封面人物/金融城
   第A19版:金融城/中国商学院
   第A20版:股市大势/金融城
   第A21版:福彩专版
   第A22版:理念分享/金融城
   第A23版:金融城/基金纵横/金市汇市
   第A24版:家装专版
   第A25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26版:人物/国家艺术杂志
   第A27版:国家艺术杂志/聚焦
   第A28版:趋势/国家艺术杂志
   第A29版:国家艺术杂志/前沿
   第A30版:好物/国家艺术杂志
   第A31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术评论
   第A32版:文化时评/国家艺术杂志
网下申购退潮的影响
期待下一个茅台、Apollo的实施
广告
新民晚报理念分享/金融城A22网下申购退潮的影响 2017-04-29 2 2017年04月2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