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6:人物/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4月29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中一宏:令不可见的可见
Lynn
■ 只是一弯纸月亮
■ 如沐和风之长椅
■ 枯石禅园
■ 倦湖书桌
  这是山中一宏在中国的首次个人设计展。爱惜羽翼的他千挑万选,反复斟酌,终于相中了上海当地艺术博物馆1楼psD的场地。据说,为了筹备和布展这个名为“可见×不可见:山中一宏设计展”,从调试现场灯光到展品搭建、调试,他事事亲力亲为,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生怕有一丝的不完美。

  山中一宏的作品到底有多“完美”?本次展览12件作品之一的“纸手电”(PaperTorch)就是其设计风格的典型呈现。卷起一张纸片,包住一只小LED灯,“纸手电”构造简单得令人匪夷所思。第一次看到它,人们都会疑惑,手电怎么能没像样的外壳?看它不盈一握的样子,根本用不了几次,真不如普通的手电筒。不过,当你了解山中一宏的设计初衷,就不会“苛责”设计师的“敷衍”和“随意”。

  事实上,“纸手电”的极简设计发端于日本地震频发的现实环境。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部发生强烈地震,山中一宏萌发了用设计改善受灾人群生活的想法,“纸手电”应赈灾而生。“受灾之后,人们普遍面临物资匮乏的窘境,作为设计师,我的职责在于为他们提供最简易、最便利的照明方式,”“纸手电”的构思有其巧妙之处——纸片上有一处特别处理过的切口,在卷裹灯泡的背面附着两枚纽扣电池,一旦纸片张开平铺,电源就被自动切断,灯光随之熄灭。按照山中一宏的构想,一个箱子存放数百张普通厚度的纸,另一个箱子摆放LED灯泡和纽扣电池。应急之际用两个纸箱子就能解决几百人的照明问题。所以,纸手电绝非仅用纸片卷着灯泡那么简单。

  与纸手电异曲同工的还有一款名为“只是一弯纸月亮”(It's Only A Paper Moon)的灯具。同样是以纸片包裹灯泡,作为吊灯,它需要添一枚普通的夹子和稳定的交流电。如果摘掉灯泡,灯罩会自动恢复成纸片。对于灾后住在临时居所中的人们来说,有这样一盏简单又不乏暖心创意的“只是一弯纸月亮”,“抬头望明月”的时候总能让人们得到些许安抚。

  作为日本极简设计的掌门人,山中一宏将日式简约设计发挥到了极致。有同行这么评论他的作品:“想要再为他的设计做减法,那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商业设计和自我表达之间斡旋

  的确,正如同行所言,山中一宏的设计很难再做任何删改,但他却偏偏能在这种极简设计中注入自己的语言印记。普通无奇的材料经过他的精心营造,可能会幻化出另一番景象。“如沐和风系列之长椅”(How Slow the Wind-Bench)就是其中的典型例子。在3米长的板材中间切开一条缝,用以镶嵌坐垫,制作工艺和中国古建中的榫卯颇为相似。整张沙发没有使用一滴胶水,全由设计师和工艺师手工完成。但当你看到这张“诗情画意”的沙发精悍短小的靠背和坐垫时,绝不会将它和舒适慵懒联系在一起。

  同样是极简设计的代表人物,山中一宏却凭借着艺术家气质和秉性,将自己与原研哉、深泽直人明确地区分开来。“我唯一担心的事情不是挣钱,是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去做设计,不被其他事情所左右。”1997年,在英国皇家艺术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山中一宏并没有急着迎接商业设计公司抛出的绣球,而是停下脚步自省。当然,商业设计还是要做,但为了弥合现实与梦想的差距,他固执地为自己设定了一条底线。“除了为品牌和制造商服务之外,我把精力都放在做自己想做的设计上。每年产出的作品中保持30%以上的自制设计。”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山中一宏一直在扮演设计界的诗人角色。“不少作品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我对自然的好奇,”山中一宏坦言,虽然沉溺于设计和精工细作中的他,并没有太多时间享受野趣,但他却有着敏锐的感知力和见微知著的本领。凭借敏感的眼睛、耳朵还有鼻子,他能从自然光线的变化中体会到旁人忽略的自然之美。清风拂面,吹动树叶泛起沙沙声,会令他心动。甚至连空气中的湿度起了变化,他也能用鼻子嗅到弥散在空气中的潮湿气息。“这种细微的感觉,也会引发我对自然环境的联想,触发我的设计灵感。”

  月亮是山中一宏的重要设计母题,已经成为他在商业设计和自我表达之间斡旋的“神器”。从“便携月亮”到更早期的作品“月亮之上”,以及“只是一弯纸月亮”,从作品的命名中,你就能猜出这位设计师是月亮的“超级粉丝”。“月亮本身不会发光,但它却能反射出柔美的光晕,这无法不令人迷醉。”山中一宏坦言,月亮代表了他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他相信以此为题的用心设计,具有牵动人心的力量,即便那些作品的的构造和线条看上去极为简单。

  寻找物、空间和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从外表看来,山中一宏个性内敛,任何事情不喜形于色。但在他的设计中,你却可以看到一个执着于自我表达和自我实现,时不时表露出内心的柔软和诗意的“工作狂”的形象。两者之间的巨大反差,造就了山中一宏的迷人魅力,以及设计上的强势风格。即便是为诸如Pallucco、Desingerbox、Boffi这些商业品牌捉刀,他仍尽可能地忠于自我,保持他一贯的极简设计风格。这种多年坚持如一的严苛,让他看上去犹如冷面热心的古代工匠。

  尽管山中一宏曾经否认其设计受到日本传统文化的影响,但他的思维和哲学理念却与之一脉相承。

  比如,去京都安龙寺参观名胜“枯山水”,就激起了山中一宏对设计哲学的好奇和探索。在“枯山水”的庭院石块布局上,出于职业的敏感,在驻足观望片刻后,他倏然发现古代匠人行事的缜密做派。“这里的每一块岩石的朝向、形状、露出泥土和水面的比例都大有讲究。这些工匠虽然不曾受过正规系统的现代设计教育,但他们竟然能不动声色地从观赏者的角度来考虑这些细节。人们一般不会发现其中的奥妙,只道这是顺其自然的杰作。”古人的设计杰作,让山中一宏对设计有了更深层次的领悟。“虽然,我们无法看到岩石隐藏在地下的部分,但露出的石头发挥了点到即止的作用,引导着人们通过想象感知不可见的事物。”

  “枯山水”带来的启迪,催生了山中一宏的灯具作品“枯石禅园”(RockGarden)。虽然在灯具上你找不到丝毫自然的曲线,但它的本质却和“枯山水”的构造理念彼此相通。“枯石禅园”的金字塔式组件看似在发光,其实在反射设置框架上的光源。而从外侧面看,框架却是一笔暗黑。在人们的眼中,可见的光和不可见的光至此全然逆转。山中一宏仅用一盏灯将可见和不可见的设计游戏玩转得游刃有余。

  “不可见”从此成了山中一宏反复强调的设计哲学。“我关注物体周围的空间,而不是物件本身。因此,那些不可见之物具有一种独特的价值,”按照他的观点,如何拿捏物体的造型并没有太大意义。物体本身只是设计空间的工具而已,用可见的方式创造不可见之物,这场设计游戏才能被玩得尽兴。

  继对月亮主题设计痴迷不已之后,最近,山中一宏又迷上了光影游戏。“我喜欢光影游戏,还在于它是可见与不可见之物之间的转换媒介。对我来说,不可见之物和可见之物的关系,犹如人的内心情感和金钱物质。和金钱物质相比,当然是内心的情感更为重要了。”山中一宏透露,脑洞大开的他正在潜心研究如何设计“云雾”,作品的名字他也早就想好了——“光之云”。其构思是在喷泵中加入最新发明的发光的液体,让人们喷洒在空气之中,形成不同的照明亮度。“想读书就喷100瓦,需要打打瞌睡,就喷15瓦。”不过,让他颇感烦恼的是,到目前为止,让发光液体在空气中停留一段时间的技术还没能解决。他的构思暂时不能成为现实。

  即便是居住,山中一宏的宅子里也包涵着“不可见”的设计哲学。成名之后,他仍然住在一栋老房子里,里面的家具陈设都是他从二手旧货市场或者跳蚤市场淘换回来的。“那种感觉很好,这些可见的事物让我思考不可见的事情。比如,它们之前的主人会如何使用它们。但我不会在家里放自己的作品,这会让我每时每刻都在思考,这些设计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工作狂’有时也要歇一歇。”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郊野大地
   第A07版:文体汇
   第A08版:动态/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影视
   第A10版:聚焦/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话题
   第A12版:夜光杯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阅读/连载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金融城
   第A18版:封面人物/金融城
   第A19版:金融城/中国商学院
   第A20版:股市大势/金融城
   第A21版:福彩专版
   第A22版:理念分享/金融城
   第A23版:金融城/基金纵横/金市汇市
   第A24版:家装专版
   第A25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26版:人物/国家艺术杂志
   第A27版:国家艺术杂志/聚焦
   第A28版:趋势/国家艺术杂志
   第A29版:国家艺术杂志/前沿
   第A30版:好物/国家艺术杂志
   第A31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术评论
   第A32版:文化时评/国家艺术杂志
山中一宏:令不可见的可见
新民晚报人物/国家艺术杂志A26山中一宏:令不可见的可见 2017-04-29 2 2017年04月29日 星期六